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杜維明】良知之光是熱的,開放而又多元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16-10-18 20:52:41
        標簽:
        杜維明

        作者簡介:杜維明,男,祖藉廣東南海,西元一九四〇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先后求學東海大學、哈佛大學,受教于牟宗三、徐復觀、帕森斯等中外著名學者,一九六六年哈佛博士畢業(yè)后,先后執(zhí)教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九八一年回哈佛大學任教,后擔任東亞系主任,一九九六年擔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二〇〇八年受北京大學邀請,創(chuàng)立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良知之光是熱的,開放而又多元

        作者:杜維明

        來源:鳳凰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十六日辛未

                  耶穌2016年10月16日




        10月15日,由中國文化院和北京三智文化書院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本次論壇的主題為“人類智慧與共同命運”。40余名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大陸、臺灣的陽明心學頂尖學者和政府領導出席論壇,企業(yè)家代表、社會各界精英以及陽明心學愛好者千余人參會,共同探討陽明心學的當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當日下午的研討會上,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先生以“陽明心學中的體驗之知”為題做主旨演講,以下為文字實錄:

         

           


        杜維明先生在首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

         

        尊敬的各位教授、各位學術界和企業(yè)界的朋友們,每個人發(fā)言的時間是15分鐘,跟我的預想有一點差別,我就提一個問題,陽明思想今天要發(fā)揮它的作用,集中在“致良知”,它碰到的挑戰(zhàn)是什么?

         

        我想最大的挑戰(zhàn),因為長期以來,大家總是把陽明學作為主觀唯心論,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這個提法了,但主觀主義非常清楚,總是覺得陽明要提出“致良知”,這是突出的個人主體性,“知行合一”,“知”本身就是一種轉(zhuǎn)化,因此它也是自我個體,所以非常突出個體。

         

        首先我想應該要分清楚一個觀念,主觀主義是自己觀察所得到的事物,主體性的建立在陽明學里面以“致良知”作為主體性,它有穿透性,那就必須從開放和多元的兩個角度來說。他是對自己開放,對以后的我開放,對天地萬物開放,這是一種體驗之知。這個和一般我們的了解、認識、觀察有相當大的關系,他了解不是用他的腦,用他的理性,他是用他的全部生命,身心性命全部包括在內(nèi),所以這個“知”的本身意義非常豐富,他有“情”的因素在內(nèi),有很多的學者根據(jù)這個理念來講哲學。

         

        第二,它確實是體現(xiàn)了“意”,也是一種新的指向,很有方向性。另外,它是知行一致,這個認識的本身不是完全從觀察和欣賞來的,而是認識的本身有一種自我轉(zhuǎn)化的能力,對于認知的對象有轉(zhuǎn)化的能力,認知的主體也受到了轉(zhuǎn)化,所以“知”的本身是“行”。“知”的含義是一種有創(chuàng)造轉(zhuǎn)化的行動,所以中間有意愿、有感覺,還有表達各種心理學上的觀點。

         

        這樣說來就把陽明的“知”講得太近,真正的真知是非常難的。確實如此,但不能這樣說,因為你還要了解到陽明的主體性還有所謂的穿透性,這個穿透性就是對人全面地了解。人作為一個絕緣的個體是做不到的,而是一個向外開放的形式,因此這是一種體驗。他是有經(jīng)驗的,他有更深刻的轉(zhuǎn)化能力的經(jīng)驗,而這種經(jīng)驗和他人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個人在陽明思想中間是一個關系網(wǎng)絡中心點,對中心點的本身就有關系性、溝通性和傳播性,而且他可以逐漸地以個人擴展到和其他的人,和家國天下,和治亂世界,乃至天地萬物都能對應起來。

         

        這種體會,這種意會,一般在學術界講是對話型的,而對話型就是通過互動逐漸地理解得越來越深入,雙方只要參加這種類型的對話,這種了解更多是創(chuàng)造性,這種是以身體來證明,就是“體之于身”,等于是身教,用身體來證明。它是一種體察,著名的理學家經(jīng)常提到,要對一個問題有所體驗,有所觀察,這中間也牽扯到個人的自覺。

         

        日本人現(xiàn)在很喜歡用的一個觀念,我相信國內(nèi)很多人也知道,就是體感,它的感觸不是一般的感觸,是整個身體都受到干擾,這樣才會知道什么是體感。陽明非常尊重程顥,程顥有一個非常杰出的觀念,我這個學問是從各個不同的源頭來的,但是自家體貼出來的,體貼是自己從內(nèi)心的深處所感悟,所知道。“天理”二字使我感覺到,我們“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最大的考驗就是要突破狹隘的主觀主義、個人中心主義,必須有他者的緯度,各種其他人的緯度,同時還應該有天理的緯度。天理的緯度是超越的,在宋明理學里面也是這樣的。人性的本身有天命之所在,通過對自己的了解,你了解的對象不僅是你自己,不僅是他者親近的人,不僅是自然現(xiàn)象,而且是天地萬物。

         

        這種說法在今天是一種浪漫主觀主義的想象,還是從科學、哲學、神學都能夠看出他有這個價值?我認為陽明所提出來的“致良知”是有普世價值的,普世價值不僅僅是為東方人,是對所有人的,這跟孔子的思想一樣,這是做人的道理。為什么要落實在“良知”上?為什么要落實在“致良知”?人之所以為人,就是經(jīng)過自我不斷的努力發(fā)展起來的,就是學做人。人在所有的物種中間是一個最突出學習價值的主體,學習是一種過程,是人內(nèi)在不可消滅的主要的精神,這個精神有四個側(cè)面必須同時照顧到,缺一不可。

         

        自我的問題,越是公越是內(nèi)在的;如果是私欲,就是功利局限性的問題。這個自我,因為是開放的,所以必須和其他所有的自我,就是人類的全體有溝通的可能和交互影響的可能。陽明特殊的理念跟中國文化有關系,這種根源性本身是一個源頭哲學,它要發(fā)展,否則這個根源性就不存在了,就枯竭了。它本身是能發(fā)展的,有它的主體性,有根本的價值,碰到不同的挑戰(zhàn),就可以做出不同的回應,回應的過程可以逐漸擴大。我中間碰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考驗,陽明學是不是有開放性和多元性?面對印度教和佛教完全不同的人,我們能不能互相溝通?我覺得是完全可以的,這個原因是陽明學體現(xiàn)的是精神性的人文主義的情懷。比如說關懷其他的人,關懷這個世界,你越有精神性的訴求,你所信仰的不管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一個有人文精神素養(yǎng)的基督徒,或者別的宗教的信徒,他必須要超越狹義的個人中心。這個開放和多元事實上就是人類必須要有世界公民的意識,我可以做好的基督教徒,還可以做一個好的伊斯蘭教徒。

         

        第二是關于整個社會,家國天下,我們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先修身,再治國,再平天下,這是錯誤的。修身的考驗更復雜,到了治國平天下,修身要求得更多,這個意識下修身代表的“致良知”的精神是每一個人在進行自我反思、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中要做一個誠實的人、實際的人必須要接受的品德。

         

        對地球的關愛這是第三方面,這點必須不能離開第四個方面,就是整個天理問題,就是程顥提的天理的問題。天理的問題,也是直接牽扯到了陽明學在世界上討論特別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孟子說的惻隱之情,這是一個普遍的愛,但它是有分疏的,在實踐的過程中有一個步驟,這樣的一種思維和現(xiàn)在市場經(jīng)濟中以西方啟蒙以來的思想為主導的這些價值相比較,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學者,包括在座的,在我們的文化結構之中,“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我們對它的體認、體悟、理解是有偏差的,不是真正進入到我們的生命中,但理性、自由、權力、法制、個人的尊嚴,這已經(jīng)完全進入到了我們的生命中。大家覺得提出“良知”“致良知”,我們需要接受的考驗,也是我們自己要如何定位,就是我們和自由的關系是什么,和理性的關系是什么,和人權的關系是什么,跟法制的關系是什么,和個人的關系是什么。

         

        一句話來回應這樣的考驗。假如“致良知”是一個普世價值,是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精神性的東西,而它的概念包括社會,包括自然,也包括天地,它除了重視理性以外,必須要突出惻隱之情,也就是同情的觀念。同情的觀念現(xiàn)在在世界各地傳得非常多,西方的思想家已經(jīng)談到了。如果只是一種理性,沒有同情,我們的世界會越來越為機械的科學主義所侵占,沒有溝通,沒有同情心。

         

        假如我們不重視公正,不重視正義,不重視對錯,不重視自由,我們會有很多的問題,世界不公平會越來越嚴重。我們?nèi)绻怀鰴嗔Φ挠^念,沒有責任是不行的。假如我們的法制之外,不推進禮讓之風,法制就會變得非常嚴苛。如果只注重理性不注重社會和諧,這個社會也沒有發(fā)展。反過來,我們不可能把惻隱之情當做是理性,其實真正的價值,是在感性、知性、理性之上,還有一個悟性,所以惻隱絕不是跟理性背道而馳的。不干擾人的自由,沒有自由就沒有市場經(jīng)濟,就沒有人的尊嚴,王陽明講的個人充分的自由來發(fā)展自己的人格,成為人類發(fā)展的一個重要一點。

         

        我們現(xiàn)在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權力,責任和權力這個中間是有不同的,只有禮沒有法,我們的社會沒法維持下來。我們也不能過分地強調(diào)和諧而放棄了個人尊嚴,甚至對社會提出批判,所以我最后只講一點,就是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我們不要忘了天理,同時我們也不要忘了惻隱之情。所有的價值在良知之中,不是良知所照到的光芒。良知之光是熱的,它的光芒照射的中間是開放的、多元的,而又深層地有反思的過程。謝謝!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