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蜜林作者簡介:任蜜林,男,西元1980年生,山西曲沃人,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哲學(xué)史、兩漢魏晉哲學(xué)、儒家哲學(xué)、道家哲學(xué)。著有《漢代內(nèi)學(xué):緯書思想通論》。 |
董仲舒思想的“天”“元”關(guān)系
作者:任蜜林
來源:《衡水學(xué)院學(xué)報》2016年第5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十四日庚午
? ? ? ? ? 耶穌2016年12月12日
?
?
?
摘要:“元”和“天”在董仲舒思想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董仲舒一方面說:“元者,始也?!薄霸邽槿f物之本?!绷硪环矫嬗终f:“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者,群物之祖也?!痹诙偈嫠枷胫?,“元”和“天”的關(guān)系是:從生成論上看,“元”是一切宇宙萬物的根本,“天”也是由其決定的。但從本體論上來看,則人與萬物都由“天”來決定的,人與萬物都是從“天”而來的。這實際上把“元”置于比較“虛”的位置,而“天”才有實際的主宰作用。
?
關(guān)鍵詞:董仲舒;天;元;生成論;本體論
?
在董仲舒思想中,“元”和“天”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董仲舒一方面說:“元者,始也。”(《春秋繁露·王道》,以下引用《春秋繁露》僅注篇名)“元者為萬物之本?!?《重政》)另一方面又說:“天者,百神之大君也?!?《郊語》)“天者,群物之祖也?!?《漢書·董仲舒?zhèn)鳌?那么在董仲舒思想中,“元”和“天”究竟是什么含義?二者究竟何為宇宙萬物本體?二者究竟處于何種關(guān)系?二者與人類又是什么關(guān)系?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研究董仲舒思想中深入探討的問題。
?
一、“元”之內(nèi)涵
?
董仲舒對于“元”的論述源于春秋公羊?qū)W?!洞呵锕騻鳌冯[公元年說:“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元年春,王正月”乃《春秋經(jīng)》語,“元年者何”以下是《公羊傳》對經(jīng)的解釋。在《春秋》三傳中,只有《公羊傳》對于“元”重視,《穀梁傳》《左傳》皆對“元”沒有論述,如《穀梁傳》解釋說:“雖無事,必舉正月,謹(jǐn)始也?!薄蹲髠鳌方忉屨f:“元年春,王周正月?!薄豆騻鳌分詫Α霸敝匾?,蓋與其“大一統(tǒng)”思想有關(guān),其說:“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p>
?
董仲舒對于“元”的理解也是在公羊?qū)W背景下展開的,其說:“謂一元者,大始也。知元年志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輕。”(《玉英》)“志”乃衍字。這里的“元”為大始的思想顯然取自公羊?qū)W?!霸辍睘榫寄辏虼司鲗ζ浞浅V匾?。以“元”為“始”的思想,是漢代春秋學(xué)比較常見的看法。如賈誼說:“《易》曰:‘正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洞呵铩分?,《詩》之《關(guān)雎》,禮之冠婚,《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終云爾?!?《新書·胎教》)劉向說:“魏武侯問‘元年’于吳子,吳子對曰:‘言國君必慎始也?!魇寄魏??’曰:‘正之?!魏危俊唬骸髦??!遣幻鳎我砸娬??’‘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分祿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君之利,除民之害,可謂不失民眾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選,大夫不兼官,執(zhí)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謂不權(quán)勢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說苑·建本》)賈誼的說法亦見于《大戴禮記·保傅》篇。從賈誼、劉向的論述來看,他們雖然非正宗公羊?qū)W傳人,但也受到《公羊傳》思想的影響。
?
在公羊?qū)W的基礎(chǔ)上,董仲舒進一步對“元”進行了形上學(xué)的論證。他說:“惟圣人能屬萬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惟有終始也,而生不必應(yīng)四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玉英》)“終不及”之“終”,凌曙曰:“原注:終,一作故?!薄吧槐貞?yīng)四時之變”之“生不”,蘇輿認(rèn)為當(dāng)作“生死”[1]68。劉師培認(rèn)為“不”當(dāng)系衍文,或“又”之訛[2]?!俺刑斓刂鶠椤敝暗亍?,徐復(fù)觀認(rèn)為是衍文[3]218。這是說,只有圣人才知道宇宙萬物都可以歸屬于“一”,這個“一”就是“元”。做事如果不能順承萬物之所從來的“元”,那么就不能成功。因此,《春秋》把“一”改稱作“元”?!霸本褪潜驹囊馑迹涫桥c天地相始終的。人也是有始有終的,其生長與四時的變化相順應(yīng)。因此,“元”是萬物的本原。人的本原也是天地產(chǎn)生之前的“元”。
對于《春秋》“元年春,王正月”,梁啟超認(rèn)為,“元年”本來作“一年”,是孔子作《春秋》的時候才改的。其說:“元年春,王正月。不修《春秋》,疑當(dāng)作‘一年春一月,公即位’。何以見得呢?據(jù)傳發(fā)問‘元年者何……’,解詁說明‘變一為元者……’。知魯史本作‘一年’,孔子修之,將‘一字’變?yōu)椤帧!盵4]據(jù)上述董仲舒所說“《春秋》變一謂之元”,可知梁氏所說有理。不過“元年”的用法在《尚書》中就已經(jīng)使用了,如《伊訓(xùn)》說:“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xùn)》《肆命》《徂后》?!碧K輿說:“謂一年為元年,未修《春秋》之先,蓋已有此。商稱元祀是也。而序《書》稱‘一年戊午’,《書傳》稱‘周公攝一年’,又云‘文王一年質(zhì)虞芮’。意周初尚參錯用之,圣人沿殷法取元,遂為定稱?!盵1]67由此可知,“元年”“一年”起初只是用來表示君主繼位的始年,并無深意。因此,二者起初可以互用。到了孔子修《春秋》的時候,根據(jù)殷歷,“元年”的用法遂在《春秋》中固定下來?!豆騻鳌氛J(rèn)為“元年”與“春為歲始”一樣,是表示君之始年的意思。在《春秋》和《公羊傳》中,“元”雖然重要但并沒有形上學(xué)的意義。董仲舒則對“元”作了形而上的論證。董仲舒認(rèn)為,《春秋公羊傳》言“元年”而不言“一年”大有深意,其表示“元”乃宇宙萬物的本原,“謂一元者,大始也”(《玉英》),“元者為萬物之本”(《重政》),“元者,始也,言本正也”(《王道》)。宇宙間一切事物皆由“元”生出,“天”“地”也不例外,因此他說:“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nèi)之治。”(《二端》)
?
那么“元”在董仲舒那里是什么意思呢?以往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如周桂鈿認(rèn)為董仲舒的“元”只是純時間觀念。他說:“董仲舒用之作為宇宙本原的‘元’就是開始的意思,它只是純時間的觀念,不包含任何物質(zhì)性的內(nèi)容,似乎也不包含人的意識,只是純粹的概念?!盵5]徐復(fù)觀、金春峰等則認(rèn)為其是“元氣”的意思。徐復(fù)觀說:“在仲舒心目中元年的元,實際是視為元氣之元。……仲舒認(rèn)定《春秋》的元字即是元氣,即是天之所自始的‘端’?!盵3]219金春峰說:“從哲學(xué)上看,元可以有三種釋義:1)氣;2) 精神;3) 天。本文認(rèn)為,釋為氣比較符合董仲舒思想的特點?!盵6]馮友蘭說:“在董仲舒的體系中,‘元’不可能是一種物質(zhì)性的實體。即使把‘元’解釋成‘元氣’,而這個‘元氣’也一定是有意識和道德性質(zhì)的東西?!盵7]這幾種說法,哪種更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呢?還是都不符合,另有他義。
?
從現(xiàn)有材料來看,“元”在董仲舒思想中有以下幾種含義:1)“始”義。如前面說的“謂一元者,大始也”?!锻醯馈芬舱f:“元者,始也,言本正也?!睉?yīng)該來說,這是“元”的最基本含義。《說文·一部》說:“元,始也”。2) “首”義。如《立元神》說:“君人者,國之元,發(fā)言動作,萬物之樞機。”《深察名號》說:“深察君號之大意,其中亦有五科:元科、原科、權(quán)科、溫科、群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謂之君。君者元也,君者原也,君者權(quán)也,君者溫也,君者群也?!边@里的“元”與“國之元”的意思一樣,都是首領(lǐng)的意思。3)與“氣”連用,指“元氣”。如《王道》說:“王正則元氣和順、風(fēng)雨時、景星見、黃龍下?!薄短斓刂小氛f:“布恩施惠,若元氣之流皮毛腠理也?!?)還有“元士”“黎元”等用詞,這些都是古代比較通用的用法,并無特別的含義。
?
可以看出,“元”在董仲舒思想中有不同的含義,但能代表董仲舒獨特思想的是第一種含義。除了“元氣”外,其余幾種含義都是董仲舒以前常用的詞。如孟子說:“勇士不忘喪其元?!?《孟子·滕文公下》)“元”指的是首、頭。賈誼說:“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新書·過秦中》)“元元之民”,與“黎元”的含義相似,指的是百姓。
?
“元氣”一詞最早見于《鹖冠子》中,其《泰錄》篇說:“故天地成于元氣,萬物乘于天地。”這是說天地由元氣所生,萬物又因天地而有?!痘茨献印ぬ煳挠?xùn)》說:“道始生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此中所引兩“氣”字,據(jù)《太平御覽·天部一》所引,皆作“元氣”。王念孫說:“此當(dāng)為‘宇宙生元氣,元氣有涯垠’。下文清陽為天,重濁為地,所謂元氣有涯垠也?!盵8]王氏所說雖無實據(jù),但據(jù)《淮南子》書中所說,此“氣”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元氣”。《淮南子·繆稱訓(xùn)》說:“黃帝曰:芒芒昧昧,從天之道,與元同氣”,《泰族訓(xùn)》說:“黃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元同氣?!?按:此語亦見于《呂氏春秋》,《有始覽·應(yīng)同》說:“黃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元同氣。’”)二者雖然皆引自“黃帝”,但表明這種思想是《淮南子》作者認(rèn)同的?!芭c元同氣”說明“元”也是一種氣,因此可以稱作“元氣”??梢钥闯?,在董仲舒時已經(jīng)有“元氣”的概念。但在董仲舒思想中,“元”與“元氣”并不相等。《王道》說:“《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風(fēng)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并見。”這里也說“元”是“始”的意思,但并沒有把其當(dāng)作“元氣”。如果把其解釋成“元氣”,那么下面“王正則元氣和順”就講不通了?!霸獨狻痹谶@里應(yīng)指由“元”而生出來的“氣”,這種氣充塞宇宙,是君王與外界感應(yīng)的一種中介。
?
從前面的論述可以知道,“元”在董仲舒思想中并不僅僅是《公羊傳》說的時間觀念,其還具有形上學(xué)的意義?!队裼ⅰ氛f:“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人雖生天氣及奉天氣者,不得與天元本、天元命而共達其所為也?!边@是說,“元”是萬物的本原。人的本原也是天地產(chǎn)生之前的“元”。人雖然生于天氣、遵奉天氣,但不能直接與天之“元”相聯(lián)系,而與天共同違背“元”的作為。
?
董仲舒這種以“元”為本體的思想應(yīng)源于《易傳》。《彖傳》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又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边@兩句本來分別是對《周易》“乾,元亨,利貞”和“坤,元亨,利牝馬之貞”的解釋。在《周易》中,“元”本來是“大”的意思。《易傳》卻對其進行了形而上的解釋,“乾元”是萬物之始?!袄ぴ眲t作為“乾元”的輔助,也是萬物生長的憑借?!段难詡鳌穭t認(rèn)為“元”是“善之長”,即“元”是一切“善”的來源,這是對《左傳》襄公九年穆姜“元,體之長也”思想的進一步發(fā)揮。而穆姜的思想也是源于《周易》的??梢钥闯?,與《彖傳》不同,《文言傳》“善之長”的說法并沒有將“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體。在《春秋繁露》中,我們能看到董仲舒對《周易》思想的論述。如《玉杯》說:“《易》《春秋》明其知?!薄啊兑住繁咎斓?,故長于數(shù)。”《精華》說:“《易》無達占。”這些語言都非明于《易》者不能言。除此之外,董仲舒還直接引用《周易》來論證自己的思想,如《玉英》說:“凡人有憂而不知憂者兇,有憂而深憂之者吉?!兑住吩唬骸畯?fù)自道,何其咎。’此之謂也。”此出自小畜卦初九爻辭,原文作“復(fù)其道,何其咎,吉。”《精華》說:“所任非其人,謂之主卑國危。萬世必然,無所疑也。其在《易》曰:‘鼎折足,覆公餗?!蚨φ圩阏撸畏瞧淙艘?。覆公餗者,國家傾也?!贝顺鲎远ω跃潘呢侈o。《基義》說:“故寒不凍,暑不暍,以其有余徐來,不暴卒也?!兑住吩唬骸乃獔员?,蓋言遜也?!贝顺鲎岳へ猿趿侈o?!独ぁの难浴吩唬骸啊兑住吩弧乃?,堅冰至’,蓋言順也。”《說文·心部》:“愻:順也?!薄皭簟薄斑d”古通,可見董仲舒此處的論述受到《文言傳》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的“元”的思想應(yīng)受到了《易傳》的影響,又借助《公羊傳》“元年春王正月”的論述對“元”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解釋,從而突破了《公羊傳》“元”的政治含義,把“元”推到了形上學(xué)的高度。
?
二、“天”義疏解
?
對于中國古代的“天”,馮友蘭曾說:“在中國文字中,所謂天有五義:曰物質(zhì)之天,即與地相對之天;曰主宰之天,即所謂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曰運命之天,乃指人生中吾人所無可奈何者,如孟子所謂‘若夫成功則天也’之天是也;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運行,如《荀子·天論篇》所說之天是也;曰義理之天,乃謂宇宙之最高原理,如《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之天是也?!盵9]這五種含義基本涵蓋了中國古代“天”的不同含義。在董仲舒思想中,“天”主要有主宰之天、物質(zhì)之天和自然之天等含義。
?
對于主宰之天,董仲舒說:“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備,雖百神猶無益也?!?《郊語》)“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郊義》)這是說在所有的“神”中,“天”是最高的主宰。如果祭祀“天”的禮節(jié)不完備的話,那么祭祀其它眾神禮節(jié)再好也是無濟于事的。既然眾神都是由“天”決定的,那么天下萬物就更不用說了。董仲舒說:“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建日月風(fēng)雨以和之,經(jīng)陰陽寒暑以成之。”(《漢書·董仲舒?zhèn)鳌?這是說,“天”是一切萬物的根本。對于“天”來說,天下萬物都是一樣的。日月風(fēng)雨、陰陽寒暑等自然現(xiàn)象都是在“天”的作用下才得以實現(xiàn)的。在董仲舒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如果離開“天”,則宇宙萬物就不能產(chǎn)生。單獨的陰氣和單獨的陽氣都不能產(chǎn)生宇宙萬物,它們只有和“天”結(jié)合,才能生出宇宙萬物。董仲舒說:“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后生?!?《順命》)董仲舒還用祖先和子孫來比喻天與萬物的關(guān)系。如其說:“天地者,萬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觀德》)“為人者天也。人之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為人者天》)這里雖然說的是“天地”,但實際上主要是講“天”,因為“地”是從屬于“天”的?!段逍袑Α氛f:“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于天。勤勞在地,名一歸于天,非至有義,其孰能行此?”可以看出,董仲舒說的主宰之天有著濃厚的神學(xué)意味。
?
對于物質(zhì)之天,董仲舒說:“故變天地之位,正陰陽之序,直行其道而不忘其難,義之至也?!?《玉杯》)“傳曰:天生之,地載之,圣人教之?!?《為人者天》)“天道施,地道化,人道義?!?《天道施》)這里的“天”都是與“地”“人”相對的物質(zhì)之天。
?
至于自然之天,主要指天道的運行。在董仲舒思想中,其主要是通過陰陽、五行來表現(xiàn)的。陰陽、五行都是從“天地之氣”分化出來的,它們的運行體現(xiàn)了天道的變化?!短斓仃庩枴氛f:“天意難見也,其道難理。是故明陰陽入出、實虛之處,所以觀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順逆、小大、廣狹,所以觀天道也?!痹诙偈婵磥恚斓赖淖兓?,體現(xiàn)在陰陽二氣的循環(huán)消長,與四季相配,陽氣盛于春夏,陰氣形于秋冬。雖然陰陽二氣都體現(xiàn)了天道的變化,但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陽氣處于主要的、實在的位置,而陰氣則處于輔助的、空虛的位置。因為陽主德,陰主刑,所以這種關(guān)系體現(xiàn)了天道的“任德不任刑”。
?
五行也是體現(xiàn)天道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董仲舒說:“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五行之義》)木、火、土、金、水五行都為“天”所有。五行之間的關(guān)系有兩種,一種是相生關(guān)系,一種是相勝關(guān)系。所謂“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種次序是由“天”規(guī)定的。而“相勝”則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董仲舒看來,五行相生的關(guān)系就如同父子之間的關(guān)系。具體來講,“木生火”,木為父,火為子?!盎鹕痢?,則火為父,土為子。其余依次類推。父處于支配的地位,子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在五行中,土處在居中的位置,“五行莫貴于土”。因此,在與四時相配的關(guān)系上,土與其它四行不同。其它四行都有具體對應(yīng)的季節(jié),如木主春,火主夏,金主秋,水主冬。土則不居于四季的任何一季,實則對四季皆發(fā)生作用。五行雖然主宰四季的運行,但其還要服從陰陽二氣的支配?!短毂嬖谌恕氛f:“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從陰陽,相與一力而并功。”
?
除了上面三種“天”的主要含義外,在董仲舒思想中,還有運命之天、天理之天,前者如《隨本消息》說:“天命成敗,圣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焙笳呷纭抖戎啤氛f:“故明圣者象天所為,為制度,使諸有大奉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利業(yè),乃天理也?!毕啾绕渌x,這兩種含義比較次要。
?
在董仲舒思想中,“天”的含義雖然很多,但神靈主宰之天是最主要的,它是宇宙萬物的根本,物質(zhì)之天、自然之天等不過是它的表現(xiàn)?!短斓仃庩枴氛f:“天意難見也,其道難理。是故明陰陽入出、實虛之處,所以觀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順逆、小大、廣狹,所以觀天道也?!币虼耍诙偈婺抢?,物質(zhì)之天、自然之天背后都參雜著神靈主宰之天。在董仲舒看來,“天”主要有十個方面,其說:“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天之?dāng)?shù)也?!?《官制象天》)可以看出,其中天、地、人三者是從物質(zhì)之天層面講的,而陰陽、五行則是從自然之天的層面講的,它們合起來都是神靈主宰之天的表現(xiàn)。
?
道家認(rèn)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根,而董仲舒則認(rèn)為“道”也是出于“天”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漢書·董仲舒?zhèn)鳌?。這樣,董仲舒就在繼承和改造孔子“天命”和墨子“天志”思想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一套以“天”為核心的理論體系。
?
三、“天”“元”“人”的內(nèi)在關(guān)系
?
從上可知,董仲舒對于“元”和“天”的根本地位都有論述,那么二者究竟屬于何種關(guān)系?哪一個處于更為根本的地位?我們前面說過,董仲舒對于“元”的論述,是源自《春秋》“元年春王正月”的。“天”在其中相當(dāng)于“春”的位置?!稘h書·董仲舒?zhèn)鳌氛f:“臣謹(jǐn)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边@里明確把“春”解釋為“天之所為”。按照這種邏輯,“元”處于更為根本的地位。
?
董仲舒對于“元”與“天”的關(guān)系有著更為深入的論述,其說:“惟圣人能屬萬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惟有終始也,而生不必應(yīng)四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人雖生天氣及奉天氣者,不得與天元本、天元命而共違其所為也。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為也。繼天之所為而終之也。其道相與共功持業(yè)。安容言乃天地之元?天地之元奚為于此惡施于人?大其貫承意之理矣。”(《玉英》)這段話亦見于《重政》篇。這是說,只有圣人才知道宇宙萬物都可以歸屬于“一”,這個“一”就是“元”。做事如果不能順承萬物之所從來的“元”,那么就不能成功。因此,《春秋》把“一”改稱作“元”?!霸本褪潜驹囊馑?,其是與天地相始終的。人也是有始有終的,其生長與四時的變化相順應(yīng)。因此,“元”是萬物的本原。人的本原也是天地產(chǎn)生之前的“元”。人雖然生于天氣、遵奉天氣,但不能直接與天之“元”相聯(lián)系,而與天共同違背“元”的作為。蘇輿說:“天固勿違于元,圣人亦不能違天,故云不共違其所為。元者,人與天所同本也?!盵1]69因此,君王要遵奉、繼承天的作為來完成自己的功業(yè)。君王之道只與天來共同實現(xiàn)他的功業(yè),而與天地之本原的“元”沒有直接關(guān)系,因為“元”是不能直接施予人的,這是貫徹天的旨意的表現(xiàn)。這說明,在董仲舒思想中,“元”處于更為根本的地位。因此,其說:“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nèi)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二端》)
?
從上可以看出,盡管“元”處于比“天”更為根本的地位。但“人”不能與“元”發(fā)生直接關(guān)系。也就是,“人”只能與“天”發(fā)生關(guān)系,而不能越過“天”直接同“元”發(fā)生關(guān)系。這實際上使“元”處于比較“虛”的位置。在生出“天”以后,“元”的任務(wù)就完成了。而“天”對于人及萬物則有實際的主宰作用。因此,董仲舒又說“天”為“萬物之本”“群物之祖”。在董仲舒看來,這也是《春秋》的基本要求,如其說:“《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楚莊王》)“《春秋》之法,以人隨君,以君隨天?!?《玉杯》)“《春秋》明得失,差貴賤,本之天?!?/p>
?
在此基礎(chǔ)上,董仲舒建立了一套以“天”為核心的哲學(xué)體系。他認(rèn)為,人與萬物都是從“天”生出來的,但人在宇宙萬物中具有獨特的地位,能夠超然于萬物之上,“最為天下貴”。人的一切都是按照天的樣子設(shè)計出來的,如人的骨節(jié)本于天的歲數(shù)和月數(shù),五臟本于五行之?dāng)?shù),四肢本于四時之?dāng)?shù)。天有晝夜,人有視瞑;天有冬夏,人有剛?cè)幔鹊?。因此,可以通過人來認(rèn)識天,“求天數(shù)之微,莫若與人”(《如天之為》)。
?
在董仲舒看來,天子即是人間的代表,也是天所任命來治理民眾的。他說:“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宜視天如父?!?《深察名號》)“故德侔天地者,皇天右(佑)而子之,號稱天子?!?《順命》)“天子者,則天之子也?!?《郊語》)只有道德能與天地相比的人,才能稱為天子。這種能行天意的天子又稱作圣人,“行天德者謂之圣人”(《威德所生》)。圣人之性是純善無惡的,“圣人之道,同諸天地”(《基義》),“圣人不則天地,不能至王”(《奉本》)。因此,圣人是效法天的意旨而治理國家。如說:“天積眾精以自剛,圣人積眾賢以自強。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圣人序爵祿以自明?!?《立元神》)這是說,圣人要按照天的意旨,選賢任能,和大臣一起治理國家。
?
天子對上要順從天意,對下要為民負(fù)責(zé)。天子的作用是貫通天、地、人的。董仲舒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dāng)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時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諸人,法其數(shù)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歸之于仁。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又)養(yǎng)而成之,事功無已,終而復(fù)始,凡舉歸之以奉人?!?《王道通三》)古人在創(chuàng)造文字時,把三橫畫通過一豎畫連接起來而稱作“王”。三橫畫分別代表天、地、人,一豎畫則代表貫通天、地、人的王。董仲舒通過對“王”字的解釋,意在說明只有天子才能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
?
天道是“任陽不任陰”“任德不任刑”的,天子治理國家也應(yīng)該以德為主,以刑為輔。《陰陽義》說:“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當(dāng)義而出,如寒暑之必當(dāng)其時乃發(fā)也。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陽之多于陰也?!比绻靶毯裼诘隆被颉皬U德而任刑”,那就是“逆天”,就會出現(xiàn)災(zāi)害、怪異。
?
綜上可知,從生成論上看,“元”是一切宇宙萬物的根本,“天”也是由其決定的。但從本體論上來看,則人與萬物都由“天”來決定的,人與萬物都是從“天”而來的。這實際上把“元”置于比較“虛”的位置,而“天”才有實際的主宰作用。
?
參考文獻:
?
[1]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上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1012.
[3] 徐復(fù)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
[4]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26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5:45-46.
[5] 周桂鈿.董學(xué)探微[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39.
[6]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7:146.
[7] 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中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5.
[8]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79.
[9]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81.
?
?
作者介紹:任蜜林(1980-),男,山西曲沃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副研究員,哲學(xué)博士。
??
責(zé)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