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新儒學在鐮倉時代中期傳入日本,在室町時代已占據統(tǒng)治地位,后逐漸成為其社會的儒學主流,在江戶時代影響甚大。中土《近思錄》文獻至遲在江戶時代初期已流布日本,中村惕齋說:“天下古今之書,莫貴于《六經》《四子》,而次焉者獨有此篇。”
《孔子家語》(以下簡稱《家語》),其中的《觀周》篇主要記載了孔子到周都洛邑參觀訪問的情況。
朱子語錄是朱熹與其門人講學問答的現場實錄或事后追憶的纂輯,具有即時性和交互性。朱子針對南宋社會現實,詮釋經典所載圣賢之語,以口說獨語或詰難論辯的形式表達其所欲說的見解,既關注訓詁考據,又重視發(fā)明義理,主張以心明經,致力于凸顯言說者獨立思考的問題指向和憂人憂心憂道的人文情懷。這反映了朱熹理學思想的演變脈絡、南宋···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jié),它在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以年終歲首為時間基礎,民俗稱為大年,其核心內容是辭舊迎新,祈福團圓。圍繞著除夕與新年,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年節(jié)習俗。團圓吉祥是春節(jié)恒久的主題。人們享受春節(jié),歌詠春節(jié),春節(jié)團聚、朝會、拜年、飲酒、游賞等節(jié)俗都是歷代文人學士津津樂道的話題。在古···
任何一種學說要想保持活力,必須回應時代問題,在新的語境下再詮釋、再創(chuàng)新,陽明學也不例外。近年來,學界有關陽明學的研究日趨升溫,其帶來的問題亦隨之漸顯。這就需要明確陽明學的特質、綜合認識陽明學的發(fā)展階段,并在此基礎上前瞻陽明學的研究方向。
魂、魄觀念是先秦儒家對于生死的最基本認識。按照古人的解釋,人呼入呼出的氣叫作魂,耳聰目明叫作魄。由于魂所具有的這種氣多具有神秘性,故后人往往稱之為神魂;魄所具有的耳聰目明等感官功能則多與人的身體相關,故后人往往稱之為體魄。神魂與體魄,也就是我們當下所講的精神與肉體。人活著的時候,魂、魄具在,將死之時,魂氣離開···
孔子生活的時代距今天兩千余年,而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它所使用的語言對于如今的我們來說,是佶屈聱牙、生澀難懂,還是明白曉暢,人人可知?
中國龍紋從最初產生,由簡到繁、由抽象到具象、由原始到精美,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是華夏各民族文化與制度、審美與心理、工藝與智慧的凝結與體現。在中華傳統(tǒng)服飾的發(fā)展史中,龍紋也經歷了從原始的“動物性、神話性”到“平民與階級的分化”,從原始社會的“敬祭天神”到封建社會的“皇權標志”,再到新時代“祥和的中國文化符號”,三個層級···
關于理學基本問題,前賢已有許多精彩論述。例如牟宗三從道德形上學層面出發(fā),提出理學核心議題是探討道德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據,亦即心體與性體的問題。此說深有所見,對于哲學地建立中國哲學大有助益;然而亦有所蔽,在處理經史問題上有所不見。本文嘗試從人與宇宙的關系出發(fā),重新討論理學基本問題,希望能有所補充。概言之,人與宇宙···
2024年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龍年,龍文化相關議題頗受關注。在考古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建業(yè)看來,中華龍文化的實質是“敬天法祖”,即對上天、天道或自然界、自然規(guī)律的敬畏,對祖宗基業(yè)道統(tǒng)的繼承效法,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ǎng)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關于2021年度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深入探索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目前全國已有···
文博時空 作者 董譯夫 周公出生于商朝晚期。在晚商,“淫祀”成風,一年中有 200 余日都要進占卜,大事小事,也要卜問神鬼才能決定,這是殷墟出大量甲骨的原因。實際上,在商朝后期,被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稱為“尊神文化”的殷商文化,已經開始變味了。
說起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選官制度,人們很自然會想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舉制,“金榜爛,玉音加,從今穩(wěn)步上天霞”的科舉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
元至治三年(1323年)三月,忽必烈的曾孫女、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在大都天慶寺主辦一場聲勢浩大的書畫鑒賞活動,后人稱之為“天慶寺雅集”。
甲辰龍年即將到來,“明年起連續(xù)5年沒有年三十”的話題近日引發(fā)關注。由于從2025年起到2029年,連續(xù)5年的除夕都是“年二十九”,因此有人將2024年2月9日稱作近幾年的最后一個“年三十”。對此,受訪專家表示,沒有“年三十”不等于沒有除夕,這是中國歷法規(guī)律所致的正?,F象。
古代也和現在一樣,除了平常的公休假以外,也有一些傳統(tǒng)節(jié)假日,只不過節(jié)假日的名稱以及放假的天數有區(qū)別罷了。拿漢代來說,不但正月歲首有假,其他諸如夏至、冬至、伏日等,皆有假期。
丁若鏞(1762-1836)在《自撰墓志銘》中抒懷道:“夫平生罪孽極多,尤悔積于中。至于今年,日重逢壬午,世之所謂回甲,如再生然。遂滌除閑務,蚤(早)夜省察,以復乎天命之性,自今至死,庶弗畔矣。”
中國古人歷來注重開蒙教育,所謂“少成若天性”即是在強調少時習養(yǎng)對人生的長久影響。圍繞著幼兒啟蒙這一主題,歷代學者先后編撰了許多啟蒙經典,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聲律啟蒙》等。
近讀某文介紹明萬歷年間的《菜根譚》,認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這一名言即出自此書。其實,早在南宋時期,朱熹在各地講學之時就對此大力倡導,從而形成了朱熹書院講學的“菜根精神”。其倡導的清廉儉樸的凜然正氣,深刻影響了宋代的士風和學風,并下延至明清時期的兩岸書院,流傳至朝鮮等東亞國家。
漢代著名大學者賈誼在《新書·禮容語下》中曾說:“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近代著名歷史學家夏曾佑說:“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大有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