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程頤理學思想是在對孔孟儒學創(chuàng)造性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發(fā)展的結(jié)果。在新時期實現(xiàn)二程理學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就要解決二程理學的當代表達問題,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二程理學進行新的概括和闡釋,將二程理學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弘揚二程理學精粹。
中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歷史上每一次思想文化高峰的形成,都與中原學者的參與有關。
如你所知,不少朋友都叫我“宋粉”,我承認,我是宋粉,宋慧喬的粉。但是,昨天聽說宋慧喬官宣離婚了,她的前夫是宋仲基,恰好也姓宋。有網(wǎng)友給他們送了一聯(lián):二宋分南北,勞燕各西東。我不知道二宋的離婚到底是男方先提出,還是女方先提出。不過沒關系了,因為我現(xiàn)在要說的問題是,兩宋時期,女性能夠提出離婚嗎?
心是孟子思想的重要范疇,其名言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先秦諸子中,只有孟子關注心的范疇,建構(gòu)了比較完善的心論,使心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詞和基本概念,深遠地影響了宋朝理學和明朝心學。孟子以心善言性善,對于修身養(yǎng)性和塑造良好人格,進而治平天下,都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四書內(nèi)容豐富,涵蓋天道和人道。為人之道、為學之道、為政之道是人們?nèi)沼贸P挟斝兄溃侨说?;天人合一、人禽之辨、中和之道是宇宙萬物自然運行之道,是天道。此六項構(gòu)成四書整個思想體系的主要內(nèi)容,亦宋儒所說“大道之要”,或道統(tǒng)的主要內(nèi)容。
孔子之教,兼內(nèi)外而言。對君子的要求,修己安人安百姓,不僅要求修養(yǎng)好自身,還要求關心他人,關心群體,關心天下大事。
《周易》如何從卜筮之書轉(zhuǎn)變?yōu)檎芾碇畷?,是先秦易學史的核心問題,它涉及孔子與《周易》的關系,以及孔子對《周易》的解讀。
唐太宗治理國家成績出色,因為他使用“貞觀”為年號,史稱“貞觀之治”。記載貞觀之治的史書有《新唐書》《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鑒》等,但就豐富性而言,都不如吳兢編撰的《貞觀政要》。
宋儒張載曾有四句心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現(xiàn)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將此說概括為“橫渠四句”。
《詩經(jīng)》十五《國風》的地域文化特點是一個古老話題,也是現(xiàn)代《詩經(jīng)》研究中的熱點。但迄今為止的《國風》地域文化研究,始終未能涉及它與底層民間風俗的關系問題。同《楚辭》相比,《國風》顯示出文化風格的一致性。
唐朝時,城市實行里坊制,居民居住的里坊都是封閉式的小區(qū)。長安有一百多個坊,每個坊方方正正,名字也很整齊。
與顏真卿并稱“顏筋柳骨”的柳公權(quán),在勸諫唐穆宗時,曾說過一句名言:心正則筆正。顏真卿可謂這種氣質(zhì)的巔峰
時下正值春夏之際,天氣已暖,又未到酷熱時節(jié),萬物復蘇,百花盛放,正是出門旅游、玩樂的好時節(jié)。宋朝人跟我們一樣熱愛旅行,寄情于山水的士大夫自不待言,尋常百姓也滿懷趁時出游的興致。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匯編,全面生動地呈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閱讀《論語》,我們能深深感受到孔子身上的文化使命感??鬃佑小皬闹堋鼻榻Y(jié),推崇周文化。他認為,周朝的禮儀制度在借鑒夏商二代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燦爛光輝。孔子一生致力于復興周文化,傳承文明,開拓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影響中國最為深遠的儒學。
王安石的詠史詩中,不乏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評價歷史上著名事件的詩作。這類詩作無論是從評價的角度、思考的高度還是議論的深度來看,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價值。
“大德必受命”是儒家經(jīng)典《中庸》提出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這一命題涉及儒家思想的終極承諾問題,既關乎儒家思想在理論上的邏輯完整性,更關乎其在實踐中的價值效用問題。借用西方現(xiàn)代哲學家奎因的說法,“大德必受命”正是儒家思想的本體論承諾。
學與思是中國哲學傳統(tǒng)中的重要范疇,在中國儒家傳統(tǒng)的致知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皩W”與“思”均是人獲取“德性之知”以成德及塑造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從先秦至明清,儒家學人對“學”“思”及其關系均多有闡發(fā)。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四書訓義》中明言:“致知之道有二,曰學曰思……二者不可偏廢,必相資以為功?!彼谏羁汤^承舊有···
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主張一切認知活動都有其身體基礎,而身體深受社會文化價值所滲透,“身心一體”概念正是構(gòu)成儒家身體哲學的重要支柱,儒家因此強調(diào)心性對肢體行為的節(jié)控作用。受其身體觀影響,儒家認為“體”不只是形體的存在,故而強調(diào)一種身心的修養(yǎng);“育”不僅是傳授的過程,更是一種德性的培養(yǎng)。由此,先秦儒家在身體訓練中注重心的主導作···
在傳統(tǒng)孝文化中,始見于敦煌遺書,由元代郭居敬編定的“二十四孝”,是極為流行的孝道典型。今天看來,其中涌泉、臥冰、哭竹、嘗糞、恣蚊的迷信或自虐,局限都頗明顯,郭巨埋兒的愚孝更遭到宋代林同與明人方孝孺、林俊、戴君恩、何塘、李默、李世雄、刁包,清人李光地、袁枚、洪亮吉直至“五四”時期魯迅等人的質(zhì)疑抨擊。而民間影響最大的···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知識分子特別是思想家們既有政治批判的傳統(tǒng)、精神獨立的傳統(tǒng),也有政治合作的傳統(tǒng)。此外,還有文化保守的傳統(tǒng)、文化變革的傳統(tǒng)。而政治合作的傳統(tǒng)、文化保守的傳統(tǒng)以及文化變革的傳統(tǒng)要實現(xiàn),要由思想方案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社會的力量和具體現(xiàn)實,就必須得到政治家的理解和支持,雙方協(xié)同,方能完成。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