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景林作者簡介:李景林,男,西元一九五四年生,河南南陽人,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現(xiàn)任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著有《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教養(yǎng)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教化視域中的儒學》《教化儒學論》《孔孟大義今詮》等。 |
論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衛(wèi)機制*
作者:李景林、馬曉慧
來源:《哲學動態(tài)》2018年1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初二日庚戌
耶穌2018月1月18日
“孟子“四端說”中“羞惡之心”之“惡”,舊注多讀為wù,如此則所羞、所惡之內容乃甚含糊而不知其所指,與孟子意旨不相切合。此處應讀為“羞惡(è)之心”,此“惡”(è)乃是所羞之對象。孟子以“人皆有所不為”來規(guī)定此“羞惡之心”的內涵,凡與道德之善相違背者,皆屬此“有所不為”之列。此“羞惡之心”對于引導反思、捍衛(wèi)人心之善性、踐行道德以達德性之實現(xiàn)具有重要的工夫論意義。如果說“四端”之“不忍惻隱之心”表現(xiàn)了人心對善的肯定性之一面,那么“羞惡之心”或羞恥心則表現(xiàn)人心對非性之惡的排距與否定性之一面,統(tǒng)合此二兩者,才能全面把握儒家性本善理論的完整內涵?!?/p>
以往對儒家人性論,尤其是孟子人性論問題的討論,多著眼于人性之善的肯定性,即人性向善或人性本善一面,但這并不全面。我們主“人性本善說”。這個人性本善,包括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即對善的肯定和對非善的排距。這個對非善的排距亦即人性對自身善的一種捍衛(wèi)機制。古人講人心作用“善善惡惡”兩面兼具,即表現(xiàn)了這一點。陽明有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币话惆选盀樯迫骸睔w結為一種工夫?!叭骸惫倘恍枰し?,但這“為善去惡”的工夫,實建基于“好善惡惡”的情感?!皭簮骸钡那楦信c“好善”一樣,在人性中有其根源性,是人性自身先天具有的內容。孟子的四端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表現(xiàn)了人性對善的肯定性的一面;“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則表現(xiàn)了人性對惡的排距和否定性一面。同時,人心有靈明和自覺,與前述二者相應,“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則表現(xiàn)了人心對此善的肯定和對非善的否定與排距之當下的自覺作用。人心不僅肯定善,而且排距惡,二者實為一體兩面,構成了人性的總體。忽略了人性對惡的這種排距和否定性,即對人性本善的捍衛(wèi)機制,我們對儒家尤其是孟子人性論的理解就是不全面的。
一
從肯定性一面說,儒家所謂“人性本善”,不僅是一種理論的可能性和邏輯的必然性,而且是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內容。
這一點,來源于孔子對“人”的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仁、義是人之最本己的可能性和本質的規(guī)定性。周代的天命觀是一種宗教性的倫理觀念,《尚書》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1]“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書·召告》)。這兩句話典型地表現(xiàn)了周人天命觀的內涵。在周人的天命觀念中,至善的本源在于“天帝”和“天命”,同時,人之行善則出于功利的目的,人由此被理解為一種功利性的存在??鬃永^承了周人的天命思想,同時又對此“天命”作了一種內在的區(qū)分?!墩撜Z》論仁、義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又論命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顏淵》),“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憲問》),“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此所言“仁”或“義”,為人行之道德規(guī)定;“命”或“天命”則屬于行為的結果或人的功名利祿、事功效果方面的內容。在孔子看來,仁、義是人唯一不憑借外力而憑自力所能決定者,為人之最本己的可能性。用康德的話來說,它由乎自因,為人之“自由意志”之表現(xiàn)。所以人只能躬行仁、義,以俟天命?!懊被颉疤烀?,則不在人之所直接可求和應求的范圍之內。由此,人乃由周人所理解的功利性存在轉變?yōu)橐环N道德性存在。至善的根源,既出于天命,亦內在于人性。
孔子由“欲仁仁至”、“求仁得仁”揭示道德原則(仁、義)本源于吾人意志的自因性;孟子則更進一步,提出“可欲之謂善”一命題,[2]據(jù)以確立人性本善之義理系統(tǒng)。何為“可欲之謂善”?孟子指出:“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子思言“天命之謂性”,在這里,孟子進而對這個“天命之謂性”的內容作了內在的性、命區(qū)分。仁、義、禮、智、圣源自天命,君子何以稱之為“性”而 不稱之為“命”?其根據(jù)在于,仁、義、禮、智、圣諸德之實行,乃可由人當下自作主宰,自我決定,不假外求,反思即可得之,所以為人性先天所本具,故謂之“性”不謂之“命”。所謂“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求在我者也”(《盡心上》)???、目、耳、鼻、四肢之欲亦本于人的天性,君子何以稱之為“命”而不稱之為“性”?其根據(jù)在于,口、目、耳、鼻、四肢之欲的滿足,須依賴于種種外在條件之制約,而非由人所能直接決定。所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盡心上》)。據(jù)此,仁、義、禮、智諸道德之善,乃人心所唯一之“可欲”者。孟子由性、命的區(qū)分所闡明的這個“可欲之謂善”的內容,揭示了仁、義、禮、智為人性所先天本具的邏輯必然性。
從孔子“欲仁仁至”、“求仁得仁”的角度說,孟子“可欲之謂善”一命題,應包括“可欲”和“可求”兩個方面的內容。孟子對這兩個方面都有很好的說明。
關于可求,《孟子·告子上》曰:“仁義禮智,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庇帧八紕t得之,不思則不得,此天之所予我者?!焙洗苏屡c前引《盡心上》“求則得之章”所論觀之,可知,孟子所謂“可求”,乃重在“思”、反思或自覺一面。孟子特重“思”,《中庸》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則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罢\之”,為人實現(xiàn)“誠”或人性的工夫歷程,孟子則把這一工夫歷程,表述為由“思”而達成。孟子又講“心之官則思”,以“思”作為“立其大體”之根本途徑。這個“思”或“反思”,并非一種思慮計度,而是人心所先天本具的一種反思和智照作用。此一作用,孟子又稱之為“良知”。
關于“可欲之謂善”,宋儒張栻做了很好的解釋?!翱捎撸瑒又艘?。蓋人具有天地之性,仁義禮智之所存,其發(fā)見,則為惻隱、羞惡、辭遜、是非,所謂可欲也。”[3]由前所論可知,張栻這個解釋頗能得孟子之本義。孟子論人性,乃即心以言性,即情以言心。故其論人心“可求”之反思作用,必落實到“可欲”的情感實存上來說。
孟子所理解的“性”,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式概念,“性”必顯諸人的情志內容而具有其實在性意義。這個人的先天善性,不是一個空洞的邏輯上的可能性,它內在地貫通并顯著于“情”,故本具先天的內容。孟子的“四端說”,就集中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孟子·公孫丑上》以“孺子入井”論“不忍惻隱之心”: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細繹此章之義,孟子乃以人見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來說明人皆本具“不忍人之心”,并由此引出其“四端”之說??芍八亩恕辈⒎撬膫€“心”,四端實際統(tǒng)括于一“不忍惻隱之心”而為一整體。朱子說“惻隱是個腦子,羞惡、辭遜、是非須從這里發(fā)來……惻隱之心通貫此三者?!盵4]此言深得孟子“四端說”之真髓?!睹献印るx婁上》:“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是孟子所言仁、義、禮、智諸德,總言之可統(tǒng)歸于仁,仁、義相為表里,禮、智等皆統(tǒng)括于仁、義而為一整體。孟子論性,乃即心而顯著于情,情是心之內容,仁、義、禮、智諸德,皆由情上發(fā)出。就四端的系統(tǒng)而言,諸德乃就“不忍惻隱之心”而顯發(fā),四端統(tǒng)言之,為一“不忍惻隱之心”,分言之,則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諸端,辭讓、是非等可統(tǒng)歸于惻隱、羞惡兩端。陽明指出,“良知”即“是非之心”。由此,孟子所言“思”的內容,并非脫離人心情志表現(xiàn)的一個獨立系統(tǒng),而是人心在其情感表現(xiàn)中的當下自覺和內在的意義覺知與判斷作用。
《孟子·告子上》曰“人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這個“同然”于“理、義”即是一種理性的判斷。孟子又說“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帛書《五行》篇:“源[心]之生(性)則巍然知其好仁義者也”[5],這個“好悅于仁、義”乃是一種人心情志的表現(xiàn)。在儒家的心性系統(tǒng)中,人心的這種理性判斷,乃即其情志顯現(xiàn)而發(fā)用,而非一種脫離情志表現(xiàn)的向外認知。
仁、義、禮、智諸道德的規(guī)定,乃落實于人的情志實存而為人所先天擁有,并見諸人倫日用。因此,儒家所言人性之“善”,非僅一種作為理論可能性的“向善”,而是具有存在必然性的“本善”。
二
前引《離婁上》“仁之實,事親是也”章,乃據(jù)“仁、義”統(tǒng)括仁、義、禮、智、樂諸德[6],其論智,曰:“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敝堑膶嵸|內容在仁、義。在“四端”的系統(tǒng)中,“四端”既以“不忍惻隱之心”統(tǒng)括“四德”,同時,“四端”之內容可統(tǒng)歸于“惻隱”、“羞惡”兩端?!笆欠侵摹奔粗础傲贾?。在這里,知作為“是非之心”,其內容乃相應于仁、義以及“惻隱”與“羞惡”兩者。這個“是”即在理性上對人心之善的“同然”或肯定,這個“非”即在理性上對非性之惡的排距與否定。這個對人性之善的肯定,在情感上的表現(xiàn)就是“惻隱之心”,這個對非性之惡的否定,在情感上的表現(xiàn)即“羞惡之心”。
儒家特別重視羞恥心對于人格養(yǎng)成之意義??鬃釉唬骸靶屑河袗u”(《論語·子路》),又“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睹献印けM心上》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庇帧皭u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乎。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人有羞恥心,則必有所不為,且能知恥而修身行善,所謂“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離婁下》)。而被習性蒙蔽較深的人,其良知必為私欲所蔽,而導致行為上的肆無忌憚。朱子于《盡心上》“人不可以無恥”章下注云:“恥者,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存之則進于于圣賢,失之則入于禽獸,故所系為甚大?!盵7]按照朱子的解釋,所謂羞恥心,也即是孟子“四端說”中的“羞惡之心”,其為人所固有,存失之間人禽之別立現(xiàn),所系之大不可不察,此說可謂深得孟子之義。在孟子看來,羞恥心作為人心普遍存在的一種道德情感,是道德良知本有之內涵,因而“恥之于人大矣”。蓋人之存在,其心本具對于“理、義”的“同然”,與此相對者,乃是人心對于非仁義者(即不善)之否定與距斥。此實為人性本體一體之兩面而缺一不可者。人心對于“理、義”既有所“同然”,則其中必然包含有對此所“同然”之自身保持及捍衛(wèi)機制,此即孟子所謂“羞惡”一端所表現(xiàn)的內容。
《孟子·告子上》曰:“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庇帧靶邜褐模x也?!薄豆珜O丑上》曰“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庇帧靶邜褐?,義之端也?!边@里反復強調“羞惡之心”為人性所本有,此處“羞惡之心”的“惡”字,舊注多讀為“好惡”之“惡”,此與孟子有關心性之論述多無法相應。我們認為,此“羞惡”之“惡”當讀為“善惡”之“惡”。
孟子所言四端“惻隱之心”、“恭敬(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都有具體的內涵,其所指皆甚明確,而無含糊之處?!靶邜骸敝皭骸比缱x為“好惡”的“惡”,則其所羞、所惡之內容乃甚含糊而不知其所指。朱子明確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對這個所羞、所惡的所指做了一種內容上的規(guī)定:“羞,恥己之不善也。惡,憎人之不善也。”[8]朱子亦將這個“惡”讀為“好惡”之“惡”,他把“羞”和“惡”分成兩面,以所羞之“惡”(è)為對己而言,以所惡之“惡”(è)為對人而言,這里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孟子“四端”本為反思之說,人一念之發(fā),善惡自知,皆對己而言,此為一切道德判斷之本源。若分之為“羞”、“惡”(wù)兩邊,乃始成二本,與此章義旨不能切合。二是此將“羞惡”(è)讀為“羞惡”(wù),而把“惡”(è)確定為羞、惡(wù)之內容,復增一“惡”(è)字作為此羞、惡之對象,這不僅使上下文意曲折復重,而且更人為造成一種增字解經(jīng)之弊。朱子對讀“羞惡”(è)為“羞惡”(wù)缺乏內容之所指有明確的意識,這是朱子的高明之處,這一點對我們頗有啟發(fā)。但是,朱子沿襲“羞惡”(wù)的讀法對此語所做的解釋是不可取的。
其實,《孟子》書中對這個“羞惡之心”的內容有很明確的解說?!侗M心下》:“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踰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類也?!贝苏滤耘c《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之義理結構基本相同,將這兩章加以比照,對于我們確定孟子所謂“羞惡之心”之具體內容具有重要意義。此兩章皆是以擴充本心以達德性之實現(xiàn)為結構,不過,《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言推擴本心,乃統(tǒng)就“不忍惻隱之心”和“四端”而言,此章論推擴本心,則特別強調了“人有所不為”這一方面的意義。
《盡心下》“人皆有所不忍”章以“不忍之心”(惻隱之心)為“仁之端”,由此擴充以達于“仁”;而以“有所不為”為“義”之端,由此擴充以達于“義”。這里舉“人能充無穿踰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為例,來說明這個“有所不為之心”的內涵。
這里所說的“人皆有所不為”的內容實包括“無欲害人之心,無穿踰之心,無受‘爾’、‘汝’之實”在內。而這個“無穿踰之心,無受‘爾’、‘汝’之實”的擴充是對“義”而言。參照《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可知,這個“人皆有所不為”亦即四端所屬的“羞惡之心”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言“無欲害人之心”同時又屬于“不忍人之心”的內容,這表明在孟子看來,這個“有所不為”或“羞惡之心”亦是“仁德”之一內在的規(guī)定。“無受‘爾’、‘汝’之實”即《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章所言人有不受嗟來之食之義,這表明人心本具排距外來干擾而守死善道的能力。
總而言之,這里所言“人心有所不為”或“羞惡”之內容,言之鑿鑿,皆指羞于為不善方面而言,亦即孔、孟所說的羞恥之心之所指,亦即“四端”所謂“羞惡”之“惡”(è),而非“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為恥”[9]之類情欲之私的表現(xiàn)?!墩撜Z·里仁》:“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薄蹲雍薄贰白釉唬骸卤掷埮郏c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這里如恥“惡衣惡食”,恥“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之類,皆流俗之所尚,習氣之所執(zhí),顯然不在孔孟所言羞恥心之列,而為其所鄙棄。若依舊注讀為“羞惡”(wù),分羞、惡為兩邊,則此羞和惡之內容便不能確指。此顯與孟子所言“四端”之義相乖違,朱子明確看到了這一點,故不得已增字解經(jīng),附以“恥己之不善”、“憎人之不善”來說明此“羞”、“惡”(wù)的對象。如據(jù)《盡心下》“人皆有所不忍”章“人皆有所不為”之說,讀為“羞惡”(è),則此“羞惡之心”之內涵確然無疑,則以往由“羞”惡(wù)這一讀法所生之種種歧義可因之而廓清,而“四端”之義理亦不再自相抵牾,而能夠條然貫通而無所窒礙。
這里要強調的是,《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既以“不忍惻隱”統(tǒng)括四端,又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相對而言。而《盡心下》“人皆有所不忍”章,則說“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這表明“惻隱之心”與“羞惡之心”雖可相對分而言之,但實質上人心之“有所不為”亦即“羞惡之心”,乃是“不忍惻隱之心”的一種內在規(guī)定性,二者本為一體而不可或分。
由此我們可以說,這個“有所不為”或“羞惡之心”,乃先天內具于人心與人性之中,構成了人性本善之自我保持與捍衛(wèi)機制。故孟子曰:“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又說包括此“羞惡之心”在內的四端及“仁、義、禮、智”是“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反思即可得?!豆珜O丑上》曰“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又“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笔且浴靶邜褐摹?,廣義上說羞恥之心,乃為人性所本有,而非由外所得。
從這個意義上,孟子特別重視此“恥”或羞恥之心之保任工夫?!侗M心上》特別警示世人“人不可以無恥”,而無恥之恥,乃人之最可羞恥者。這是因為,羞恥之心不僅是標志人之所以為人之根本所在的“四端”之一,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人性之善的自守與捍衛(wèi)機制,所標志者,乃人之為人的底線,過此而往,將陷于非人或者禽獸?!盀闄C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則指出,無羞恥心之人,乃為后天習性所陷溺或遮蔽,而非根本無有者。
相對而言,“不忍惻隱之心”表現(xiàn)人心對善的肯定性一面,“羞惡之心”或羞恥心則表現(xiàn)人心對惡的排距和否定性一面。此“羞惡之心”為人的良知本心所本具。孟子以“人皆有所不為”來規(guī)定此“羞惡之心”的內涵,凡與道德之善相違背者,皆屬此“有所不為”之列。人心對善的肯定之中必包涵有對自身之善的保持與捍衛(wèi)機制,此兩者乃一體兩面,共同構成了儒家“人性本善”說的理論內涵。
三
孟子論諸德,以“仁、義”為中心;論“四端”,言“四端”統(tǒng)括于“不忍惻隱”,而又以“惻隱之心”和“羞惡之心”表現(xiàn)人性善之自我肯定與對非性之惡之距斥和否定。人心乃表著于情,同時又有本然的反思與自覺作用。這個反思與自覺,孟子稱之為“思”或“良知”。“四端”中有“是非”一端,陽明謂“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10]這個解釋是對的。“是非之心”即“不忍惻隱”所本具之自覺作用。良知有當下的是非判斷,乃對應著“惻隱”與“羞惡”而起一種理性的肯定和否定。因此,人心好善而惡惡,其好者因之有“是”或心所“同然”之肯定,其惡者因之有“非”或理性之否定。儒家強調由工夫證顯本體,即據(jù)此對心性的理解而來。
孟子言人的德性實現(xiàn)及其工夫進路,特別強調“思”或對本心的反思以“立其大體”?!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骸靶闹賱t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此天之所予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庇帧叭?、義、禮、智,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倍急砻髁诉@一點。這個反思其實有兩面,即對善性的肯定與保任和對非性之惡的否定與距斥。以往我們討論孟子的德性與工夫論,多注重在前一方面,而對后一方面注意不夠。下文擬就后一方面作一些簡要分析。
從本源上講,人心知善知惡、好善惡惡皆當下同時而有。人心“好仁義”、“悅仁義”或好善一面,如“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乃生“怵惕、惻隱之心”,此“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此人心當下自然而然的情感顯發(fā),不假人為。不過,此人心之善的肯定,因人之習性及思慮計較往往稍縱即逝。人的“有所不為”和“羞惡之心”則既有當下性,同時亦常常表現(xiàn)為一種對已行之不善的羞恥。前文《盡心下》講到“有所不為之心”即“羞惡之心”,如進一步分析,二者之間尚有細微的區(qū)別。人皆有“有所不為之心”,羞惡、羞恥心是這個“有所不為之心”落實在現(xiàn)實行為上的一種情感、情緒表現(xiàn),如不安、忐忑、自責等皆屬之。人皆有“無欲害人之心”,但在現(xiàn)實行為里,則又不免會傷害到別人;人皆有“無受‘爾’、‘汝’之實”、不食嗟來之食之心,然人又易受現(xiàn)實環(huán)境之左右,而每有屈己從人之事;人皆有“無穿踰之心”,而在現(xiàn)實中人或有得其不當?shù)谜?,如前引《盡心下》“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類也?!贝祟惒划斝小⒉划敒橹?,起于一念之發(fā)之最隱微處,人心已自知之,由此而生不忍、不安、惶恐、自責、羞恥等情緒,凡此種種,皆人心對已行之不善所當然而有的情感、情緒反應。這一點對于引生反思本心、捍衛(wèi)人心之善性、踐行道德以達成德性之實現(xiàn)更見其重要的工夫論意義。
《孟子·萬章上》:“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掩之。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笸胨磳m,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耳?!钼酢!笔份d,舜之家“父頑、母嚚、象傲”(《尚書·堯典》),而“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孟子·離婁上》)。這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不慈之父如瞽瞍,不悌之弟如象,每日以謀劃殺舜為事。舜則以其大孝大仁之心,順乎父母,善待兄弟,最終使家庭和睦。如此頑劣之人,依然能夠被漸漸感化,而人心所本有的“羞惡之心”,則是此一教化歷程的機緣與根據(jù)所在。頑惡如象,見舜亦不能不生忸怩、不安、羞恥之情,《禮記·大學》云“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為,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标柮饕嘣唬骸半m盜賊亦自知不當為盜,喚他做賊,他還忸怩。”[11]為惡之人,見君子善人而心有不安,其發(fā)于形色,乃必有“忸怩”之類情態(tài)表現(xiàn)。這種人所本有的“羞惡之心”,乃能引導人反躬內求,被遮蔽的良知本心由此而得呈顯??梢?,即使是那些因人之稟性和習氣而本心遮蔽較深的人,其“羞惡之心”也并未泯滅。此“羞惡之心”所引發(fā)的反思,對于本心的復萌、良知的顯現(xiàn)具有重要作用。
人一念發(fā)動最隱微處之不安、自責,作為人的本心之一初幾,既往往構成個體自我反思之機緣,而社會倫理系統(tǒng)亦建基于此。《孟子·滕文公上》曰:“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于面目。蓋歸反蘽梩而掩之。”是言人或有不葬其親者,見其親人曝尸之慘相,其愧疚、羞慚、不安、不忍、自責之心油然而生?!捌漕嬘袥仭?,乃人的孝子之心、親親之愛發(fā)乎情所不容已,由內心達于形色之自然表現(xiàn),非為人見之而然。喪葬之禮即由此而發(fā)生。孔子論三年之喪,亦言:“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故親喪而“食夫稻,衣夫錦,”則心必有所不安。《禮記·三年問》謂喪祭之制乃“稱情而立文”?!胺Q情而立文”是喪祭禮儀創(chuàng)制之原則,是從肯定性的意義上講,同時此“情”所包含的不安、愧疚、自責、不忍,則是從否定性的意義上對不孝、非孝之行的距斥的情感、情緒表現(xiàn)。喪祭之禮的建構與孝德的實踐與完成即建基于此。廣而言之,這種在情感上對非性之惡的否定與排距作用,乃為人的道德本心所本具,它在人反思本心的保任工夫中具有重要地位。
綜上所述,儒家的人性本善說,既包含人心本然對“善”的肯定與真實擁有之一面,又包含人心對非性之惡的排距與否定之一面,此二者一體而不可分。統(tǒng)合此兩面才能全面把握儒家性本善理論的完整內涵。
注釋:
* 我近患眼疾,讀寫不便。本文由我口述,馬曉慧博士錄音記錄整理補充成文。云龍博士也參加了本文的相關討論?!罹傲?。
*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價值觀變遷史”,項目批準號:14ZDB003。
[1]《左傳·禧公五年》引《周書》
[2]《孟子?盡心下》:“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3]楊世文點校:《張栻集》(卷七),中華書局,2015,第638頁。
[4]《朱子語類匯校》(卷五十三),黃士毅編,徐時儀、楊艷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366頁。
[5]龐樸:《帛書五行篇研究》,齊魯書社,1980,第64頁。
[6]孟子同時有以“仁、義、禮、智、圣”并舉,蓋就德性言,其化境在“樂”,就人格言,其化境在“圣”。二者是相對應的。(參見李景林:《教化的哲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第163頁。)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0,第351頁。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37頁。
[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71頁。
[10]《王陽明明全集》(卷一),吳光等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26頁。
[11]《王陽明明全集》(卷一),吳光等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05頁。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曾海軍著《諸子的生活世界》出版暨緒言
【下一篇】過年——中國文化基金會新春有獎征稿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