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韓星】周孔之道與孔孟之道——宗周禮樂文明與儒學淵源 (上)

        欄目:思想評論
        發(fā)布時間:2018-07-11 22:18:36
        標簽: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歷一九六〇年生,陜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書》。


        周孔之道與孔孟之道——宗周禮樂文明與儒學淵源 (上)

        作者:韓星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五月廿八日甲辰

                  耶穌2018年7月11日 

         

         

        現(xiàn)在提起“儒學”,人們總是將其同“孔孟之道”聯(lián)系在一起,但這種理解只能說是宋明以后程朱理學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下形成的觀念,而在先秦和漢唐的大部分時期里,人們對“儒學”更普遍的理解是“周孔之道”。同樣,提起儒學的淵源,人們都說山東曲阜是儒學的源頭,但人們往往忘了儒學的直接源頭是西周禮樂文明,而西周禮樂文明的肇始地是岐山周原,策源地就是豐鎬二京。所以,儒學的直接源頭是在陜西。

         

        孔孟之道的源頭是周公之道

         

        孟子最早提出“周孔之道”,《孟子·滕文公上》曰:“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贝呵飸?zhàn)國時期中原華夏已經有兩千多年的禮樂文明積累,四周夷狄則沒有禮樂,處于野蠻狀態(tài)。夷夏之辨正在于禮樂文明?!坝孟淖円摹本褪且韵冗M的禮樂文明影響中原地區(qū)以外的僻遠部族。楚國當時屬于夷狄,陳良是楚國人,他到北方來學習周孔之道,成為當時著名的儒家學者。

         

        司馬遷對周公不但有一種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來學習仿效。在《太史公自序》中,他激動地回憶了父親臨終時的囑托:“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他將孔子列入“世家”,在《史記》中不惜筆墨描述孔子恢復周禮、折中六藝的功績,以其如椽巨筆,對周孔之道、六藝之統(tǒng)及禮樂思想的傳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淮南子·要略》篇亦云:“周公繼文王之業(yè),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輔翼成王……成王既壯,能從政事,周公受封于魯,以此移風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可見,“孔子傳周公之道”是先秦、秦漢時期人的共識。

         

        隋唐之際的大儒王通特別推崇“周孔之道”,《中說·王道篇》云:“卓哉!周孔之道,其神之所為乎?順之則吉,逆之則兇?!敝芸字绖t是神圣之道。王通以為,孔子之后,周孔之道無人發(fā)揚光大,而他則肩負著傳承周孔之道的神圣使命。

         

        唐太宗即位以后,急需探討國家長治久安之策,周孔之道無疑是最符合統(tǒng)治需求的大道。他要用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以禮樂具體措施來治理國家,于是太宗一朝君臣共同努力,全國上下一心,經濟發(fā)展很快,百姓豐衣足食,社會秩序安定,出現(xiàn)了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大同之世景象,史稱“貞觀之治”。其治績一直為后世所傳頌,無愧為古今治理之道的輝煌樂章。

         

        中唐韓愈提出“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認為周孔之道上承圣王,下啟后儒,周公兼有事功與言論之長,但更傾向于君王一系的“治統(tǒng)”,而孔子開出“道統(tǒng)”,傳到孟子卻斷了。這個道統(tǒng)在韓愈看來,主要是“仁”“義”之道而非禮樂之道,這是“周孔之道”向“孔孟之道”轉變的開始。從此以后,“孔孟之道”的稱謂后來居上,“周孔之道”反倒掩而不彰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來華的傳教士們將“儒學”譯為Confucianism(孔學或孔子理論),這反映的只是“孔孟之道”,而不是譯為Chow-Confucianism(周孔之道),這是很遺憾的事情,也造成了西方人對中國儒學認識的不全面。

         

        周公禮樂與孔子思想相結合,即周孔之道,是華夏幾千年文明的主脈。從思想上看,周孔之道或周孔之教中的“周”,更多地代表了原初儒學中“禮”的觀念,“孔”則主要關乎儒學中“仁”的思想??梢哉f,正是“仁”和“禮”的統(tǒng)一,構成了原始儒家思想的主體。從儒學的演化看,以孔孟之道為關注之點,往往側重于“仁”的內化(心性);注重周孔之道,則趨向于肯定“仁”與“禮”的統(tǒng)一。今天,應該由孔孟之道回到周孔之道。這一意義上的回歸,意味著在更高的歷史層面上達到“仁”和“禮”的統(tǒng)一,對于正確理解儒學淵源和思想本質,重建禮儀之邦,實現(xiàn)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借鑒作用。

         

        周禮始于岐邑

         

        周公禮樂文化肇創(chuàng)于陜西周原。周原作為周王室肇基之地,北有岐山山脈作為屏障,南鄰泱泱渭水,草木茂盛,土地肥美,生長在那里的野菜也甜美如糖怡。河流遍布,橫水河(當時稱為岐水或漆水)、沮水河等河流橫貫周原地區(qū),為周族提供了優(yōu)越的生產生活條件。他們在這里建起了城邑——岐邑,其他鄰國的人聽說了古公的仁愛之心,也都紛紛前來歸附。經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在這里勵精圖治,國力日強,成為殷商西方強大的“三公天下有其二”的諸侯國。

         

        岐有優(yōu)越的地理及自然環(huán)境,周代先賢們在此建造了繁華的都市,創(chuàng)造了無以倫比的青銅器、先進的農耕方式等物質文明。岐邑作為周人重要的發(fā)祥地和祭祀天地、祖宗、神祇的圣地,一些重大國事活動都在此舉行。到了西周滅亡以后,西戎入侵的破壞,使這里成為廢墟,遂廢棄不用。文獻記載,直到文王攻滅崇國,在該地建成新都豐之后,才從岐邑遷離。但周人在周原的活動遺跡被保留下來。從1976年開始,考古學家對周原遺址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迄今為止西周時期等級最高的墓地和中國最早的陵墻;出土一萬多片西周甲骨,辨識甲骨文2600余字,是全國發(fā)現(xiàn)西周甲骨文最多的遺址,其中一坑甲骨是周公旦本人占卜所用。周原遺址發(fā)現(xiàn)的卜甲和瓦上的“周”字當指周公所封周城,說明文王遷豐后,將岐邑轄境分封給周、召二公作為采邑,周公采邑即在這里。這都充分證明周公禮樂文化肇創(chuàng)于周原。

         

        西周王朝的國都是豐京和鎬京,在歷史上一起并稱為“豐鎬”。當年周文王滅了崇國(位于陜西關中,夏禹之父鯀所封之地)后,在灃水西岸營建豐京(今灃河西馬王鎮(zhèn)),將都城從岐邑遷至豐京;后來周武王時在灃水東岸建立了鎬京(今灃河東斗門鎮(zhèn))。豐京是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豐鎬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都城,也是中國最早期的城市,作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見證了西周王朝從建國、發(fā)展、強盛到衰落的全過程,共同發(fā)揮著中樞作用,又稱宗周。最重要的是,周公制禮作樂由豐鎬開始。《史記·魯周公世家》載“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說”?!吨芄佟?,即《周禮》。盡管對《周官》的作者是誰有不同的看法,但司馬遷把它看成是周公的作品,反映了司馬遷對周公在西周制度建設、禮樂文明方面貢獻的肯認。

         

        安撫殷民之策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當時又稱他為叔旦,因其封地在周,故稱其為周公或周公旦。商朝末年,紂王當?shù)?,外征東夷,內用奸臣,寵幸后宮,殘害忠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此時,周人觀商朝氣數(shù)已盡,便勵精圖治,試圖推翻商朝。文王死后,其子武王繼承了遺志,任周公為最主要助手,在召公、太公等人輔助下,于牧野誓師,號召大家推翻商紂王的暴政。當時,周武王征求三公的意見,姜太公說:“我聽說過,愛屋及烏。如果相反,人不值一愛,那么村落里的籬笆、圍墻也不必保留。”意思是不光殺掉殷紂,連敵對的殷人也不能保留,而要統(tǒng)統(tǒng)殺掉。周武王不同意。又找來召公商量。召公說:“有罪的殺,沒罪的留下?!蔽渫跤X得還是不妥。于是又找來周公。周公說:“讓他們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種自己的田,不要因為舊朝新臣而有所改變,親近仁愛的人。百姓有了過錯,責任在我一個人身上。”周公這種給殷人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贊許。武王命令召公釋放被囚禁的紂王的叔父箕子和被關押的其他貴族;修整商人故居,并且設立了標志;讓閎夭培高王子比干的墳墓;命令南宮括散發(fā)了鹿臺的錢財,打開鉅橋的糧倉,賑濟饑餓的殷民。這一切措施都表明周人要反殷紂之道而行之,給受殷紂殘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爭取殷人民心。

         

        平定內亂,制禮作樂

         

        周滅商后,武王病重,臨終前愿意把王位傳給周公,周公涕泣不止,堅辭不受。武王死后,他堅持讓年幼的成王繼位。面對國家初立,根基未穩(wěn),諸侯尚存異心,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復雜形勢,年幼的成王根本無法應付。在這危難時刻,周公挺身而出,執(zhí)政稱王,并發(fā)揮王的作用。但管叔散布流言:“周公將不利于成王?!睖缫蠛蟮牡谌?,管叔、蔡叔鼓動起武庚祿父一起叛周。起來響應的有東方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系密切的大小方國。剛剛建立3年多的周王朝面臨嚴峻考驗,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在王室內部也有人對周公稱王持懷疑態(tài)度。這種內外夾攻的局面,使周公處境十分困難。但他很鎮(zhèn)定,首先穩(wěn)定內部,保持團結,說服太公望和召公奭。他說:“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難形勢而稱王,是擔心天下叛周。否則我無顏回報太王、王季、文王。三王憂勞天下已經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為了成就周王朝,才這么做?!敝芄y(tǒng)一了內部意見之后,奉成王命,率師東征。經過3年的艱苦作戰(zhàn),終于討平了叛亂,征服了東方諸國,收降了大批商朝貴族,同時斬殺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并乘勝向東方進軍,滅掉了奄(今山東曲阜)等50多個國家,從此周的勢力延伸到海邊,疆域東到大海。

         

        局勢基本穩(wěn)定下來以后,為了進一步鞏固周朝政權,周公旦將上古至殷商的禮樂進行大規(guī)模的整理、改造,結合周人的禮樂經驗,重建起龐大復雜的周禮體系。“周禮”不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那么,究竟“周禮”有幾方面的內容呢?據(jù)《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禮有所謂五個方面,稱為“五禮”。一是“吉禮”,主要內容是祭祀邦國鬼神地祗。又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是天地之神,主祭者是周天子,別人沒有資格,只有陪祭。另外是除泰山和四岳等幾個高山之外的山川之神,一般在哪個諸侯國,就由那個諸侯祭祀。上述兩方面稱為“外祭”,那么“內祭”是什么呢?內祭就是祭祖先神靈。祭祖很重要,許多禮樂活動都與祭祖有關。這部分成為后世中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很強大的社會功能。第二是“兇禮”,作用是“哀邦國之憂”,包括死喪、災荒、疾病、軍敗等方面。第三是“賓禮”,作用是“禮親邦國”,即加強邦國之間聯(lián)系的禮儀,有朝見天子及諸侯之間使節(jié)來往等內容。第四是“軍禮”,包括出兵打仗,田賦役的分配,軍事演習、大的勞役和大的封建活動,都用此禮。第五是“嘉禮”,涉及日常生活較多,包括鄉(xiāng)飲酒禮,婚禮、燕禮(貴族接待賓客之禮)、射禮等。由此可知,“禮”確實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梢哉f周代禮樂文化即是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又是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家族生活各種行為規(guī)范的準則,奠定了周族八百年的統(tǒng)治基礎,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周公還提出了“敬天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等一系列思想,這些后來都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所以后人把他尊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之禮特別重視“德”的內在精神?!蹲髠鳌肺墓四赀€有這樣一句話:“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這是說周公制定《周禮》,認為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禮儀的原則,是判定其道德操守好壞的標準,以道德操守來處理事情,以處理事情的業(yè)績來計算功勞,以功勞大小來決定獲取報酬的多寡。所以王國維說:“周之制度典禮,實皆為道德而設……周之制度典禮乃道德之器械?!?/p>

         

        7年后,當國家轉危為安,走上正軌時,周公又毅然讓出王位,還政成王,并謝絕成王挽留,及時歸隱。這種精神,在中國歷史上始終被后代稱頌。后來,成王把周公的后代分封到魯國,賜給高貴的車馬、旗幟、美玉、良弓,以顯要其身份;授給輔佐天子的禮官、禮籍、禮器,使魯國有享受與周天子一樣規(guī)格的禮樂,所以當時就有人說“周禮盡在魯”。后人這樣評價周公: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鬃又?,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被后世尊為“元圣”,乃“儒家”之先驅。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