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袁彥作者簡介:袁彥,男,西元一九七二年生,湖南株洲人。多年從事儒學社會推廣工作,原明倫書院廣州分院院長,廣州縱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全球私塾聯誼會主負責人,現任廣州桂第書院院長。 |
全球私塾聯誼會袁彥老師訪談感想
來源:“石庵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廿三日甲午
??????????耶穌2024年5月30日
前言
5月12日-5月15日,全球私塾聯誼會袁彥老師來到石庵書院考察指導。我們有幸在這幾天向袁老師請教,并一起同游朱子故里五夫古鎮(zhèn)。
從書院教育到國際視野,從詩意生活到圣賢人格,這些天我們無一不談。在這個過程中,給了我們很多啟發(fā)?,F將同學們的思考與收獲,摘錄于下,與大家分享,作為這段時光的留念,也向袁老師表達我們感謝。
行義
2024.5.28
書院師生與袁老師在石庵書院合影
子雋總結
袁老師來書院參訪,與袁老師的相處中,也引發(fā)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由于之前沒怎么接觸過傳統(tǒng)文化,有時會進入一些誤區(qū)。傳統(tǒng)文化主修自己的內心,需要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天地之氣,西方文化講究個人主義,與傳統(tǒng)文化有不少的差異。跟隨著諸多前輩們入了傳統(tǒng)文化的圈子,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也知道了它的好,但是自己內心還是會產生一些疑問,有了傳統(tǒng)文化是不是就不需要了解西方的文化?怎樣做才算是正確的了解西方文化?自己要怎樣把東西文化結合呢?
了解到他的三個孩子從小就送進了私塾念書。大女兒19歲即正式參加工作;二女兒僅用一年時間,即考取海外多所大學名校。在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定的根基后,才更合適去國外上大學。
袁老師認為如果有機會的話,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拓寬自己的視野,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我們仍舊需要了解西方文化,它們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傳統(tǒng)文化可以幫助自己很好的把心“安”下來,到了國外能更“安心”地去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并擇其善者而從之。
聽完袁老師的講述,自己心中也產生了共鳴,傳統(tǒng)文化增強了我們的學習力,有了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后更能將中西文化做深度的溝通和結合。
在五夫鎮(zhèn),偶遇范增平老先生(范增平:中國茶文化泰斗級人物,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榮譽理事。)
自己現在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專注力和能力都因學習傳統(tǒng)文化而得到提升,學習不應該是鏈條一樣捆綁自己,而更應該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助推器,讓我們做好自己,讓自己的生活更豐富多彩,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幫助更多人。之前在體制校讓我學習下去的動力就是考大學,找好工作,而不會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對峙自己的心性身上。
交談時,曾問袁老師:“現在有些人會認為傳統(tǒng)文化是反人性的,對此您如何看待?”袁老師讓我們自己去體會感悟,在不斷的歷練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對于自己的改變和影響。傳統(tǒng)文化是需要慢慢沉淀的,這也是體悟的一個過程,或許在將來我能夠感受到自己因傳統(tǒng)文化而不同。
書院師生在興賢書院與袁老師合影
自己對伊朗的最初印象就是戰(zhàn)爭、貧窮、經濟落后。沒想到的是袁老師去伊朗了解到當地雖然經濟比較落后,但是教育卻做得很好,同時經常會給孩子們社會實踐的內容。大部分居民還是在大家族中生活,不像現在城市中的小家制,所以他們也更知道如何去照顧比自己年齡小的弟弟妹妹,怎樣尊敬比自己年長的哥哥姐姐。
袁老師與師母在南北望書店閱讀《南北望宣言》
這次袁老師特意強調了混齡制生活的重要性,書院的同學們都是不同年齡段,大家每天朝夕相處,學著怎樣去照顧比自己年齡小的同學,如何與年長的同學相處……這些都是學問。
自己未來工作遇到的同事也不一定與自己年齡相仿,甚至初來乍到所遇到的都是自己的前輩?,F在大家的生活,已經不是以家族的形式了,由于時代原因很多同齡人都是獨生子女,沒有親兄弟姐妹,可以照顧得好自己,但不一定能照顧好別人。這也是從小要培養(yǎng)的技能。人是群居動物,學會與人相處是生活之道。
袁彥老師初到石庵書院,在詩墻下
與袁老師一起去五夫,路上袁老師看到景色都會問起我們有沒有想到哪些詩句,詩與生活是并存的,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去體會詩的意境。印象比較深的是在五夫的一座橋上,看著小溪流、兩旁的房屋、岸邊開的小花……內心構思詩句的時候,自己也在慢慢體悟詩句里的意境,讓心逐漸“安”下來……
我們也一起與兩位臺灣的老師交流,交流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我們值得去思考的問題。比如為什么現在的人特別強調個人主義,為什么人們如此強調個人自由等等,有時袁老師也會提醒我們這些都是可以去慢慢深入挖掘的問題,讓我們對自己,對這個社會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將這些想清楚了之后進入社會也就不容易被帶偏。
從袁老師的分享中讓我對人生也有了感悟——人生可以有很多路可以選擇,但是哪條是適合自己的路,是我需要去尋找的……
在五夫古鎮(zhèn)
念之總結
和袁老師幾天的相處與溝通,我從長輩的身上聽到了一些從前沒有想過沒有接觸過的事情,也能感受到袁老師作為這條路上先行者對我們的關心。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老師跟我們聊到關于私塾、書院的教育,混齡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自己是獨生子女,現在身邊的同學也大多如此,在較小的家庭里面長大,要考慮和面對的事情并不多。而在學校里面又都是自己的同齡人,可以“挑選”與自己性格、愛好相符的同學,不需要去理解、接受不同的人,不需要去感受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性格,可以說是一個交友舒適圈。
在學校里的時候意識不到這種社交的局限性,直到去了南山學堂之后,同學減少,再加上混齡與集體生活,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遇到了一些苦惱之處,甚至覺得世界上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奇怪的人。過了很久之后才意識到,世界本來就是豐富的,動植物都有不同的物種,那么人也會各自的性格,于是在磨合中不斷調整自己,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視角,認為別人不對。
與袁老師在朱子手植香樟前合影
在后來的學習生活中,見識到更多人和事,才知道或許以后走上社會面對的人際會更復雜多樣,如果像之前那樣只挑自己認同的人相處,那未來會很難立身。這些感受曾經就有,這次再聽到袁老師提起,并且點出“混齡教育”的重要性,就再次想起在自己身上發(fā)生過的事情,走過的心路歷程,讓我發(fā)現這一點真的很重要。能不斷地理解與包容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擴寬自己的心量,是一種成長。
在第二次的聊天中,聽袁老師講了自己在國外的見聞,拓寬了我的視野,帶我云游了一番。雖然我去過的地方很少,也不曾出國,但心里一直都很想出去走走,也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吧。
從袁老師的分享中感受到各個國家不同的風土人情,和當地年輕人的溝通等等,都讓我心向往之,以后或許會有一次這樣的旅行。我設想中旅行不能只是走馬觀花,而是有更深刻的意義,能深入了解每個地方的文化、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在知道了更多的人生活方式后,才會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哪一種。
夜晚,書院同學與袁老師交流
在五夫的一天是很愉悅的,那本就是一座有文化底蘊的古鎮(zhèn)。
袁老師講到,詩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調劑,能夠為生活增添光彩。確實,這點對我來說特別重要。我是一個不太會玩,也不太會調節(jié)的人,生活比較單一。之前有幾個月的時間,要求自己每天寫一首詩,雖然寫不出詩想到半夜的時候,并不那么詩情畫意。但后來回頭看,會發(fā)現在有詩的日子里,讓我對生活更加敏銳,對環(huán)境的觀察和自己情感的捕捉更準確,或許這就是不斷有意識地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已經有很久沒有寫詩了,以前背過的那些詩詞也大部分想不起來了,這一次的經歷非常難得,寫到這里,讓我想再去讀讀那些詩詞,把詩裝進自己的生活里,讓生活豐富多彩起來。
很感謝袁老師在兩天時間里給我?guī)碓S多思考和新的認知,希望下次再見袁老師自己有所進步,能請教更多的問題。
在五夫鎮(zhèn),與來自臺灣的曹老師交流
行義總結
袁老師剛剛離開,雖然只待了短短三天,但留給我的啟發(fā)卻需要用更多的時間消化。
第一天晚上,交流關于學習的種種心得與體會。對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是袁老師對于私塾文化與體制學校的對比思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習傳統(tǒng)文化五年,對于自己所經歷過的教育理應有一份足夠的認知,也是了解自己過往的過程。在傳統(tǒng)模式下書院師生十人左右,對比在學校的幾十人而言卻擁有著更加豐富的“生態(tài)整體”,之前自己也曾經思考這個問題,但是卻不曾想的如此深入,在這個方面袁會長給了自己不小的啟發(fā)。
在五夫鎮(zhèn)偶遇范增平老先生
在五夫鎮(zhèn)偶遇了來自臺灣的范老先生,他在茶藝方面很有研究,中國茶藝方面的泰斗人物。這些老一輩知識分子一向都是我們非常想要接觸學習的對象。在這個老人身上自己看到的是上個世紀公共知識分子的家國與抱負,在時代交接之處,如何安身立命,理解融入時代,在這背后能看到他們的妥協(xié)與堅持。
范老先生自己說,在很多當代的年輕人只會覺得這樣的思想古板,但是在我的心中這種古板背后就包含著傳統(tǒng)士人的精神。
離開前一天的晚上和袁老師聊到了未來我們這類私塾學子的一些方向與前景?;蛟S我們未來在專業(yè)方面短時間不如從大學就開始接觸這些專業(yè)的學生,但是一個企業(yè)一個社會都需要能夠管理的人才,不僅僅是統(tǒng)籌事務的人,更是能夠聚攏人心的人。
通過學習傳統(tǒng)文化我們或許能夠擁有更強的學習能力,更明確的底線,更好的人品,通過這些,自然也就能夠君子不器,這份核心競爭力不僅僅在工作時能夠成為我們的優(yōu)勢,也能成為我們一生的資糧。
與袁老師分別前一天的晚上,舉杯
瀚豪總結
這一次袁老師來訪,因為我交流的時間較短,所以對比大家,我的收獲更有限。
因為最近狀態(tài)并不是很好,處于低谷期,同時又希望能夠自我調整,所以就問了袁老師該如何調整。袁老師引用了《易經》中的八卦、兩極等來解釋,每個人都會有狀態(tài)的起伏,所以不需要刻意調整,什么時候把事情想通了,低谷期也就過了。
袁彥老師在考亭書院牌坊下
袁老師還強調混齡制的重要性,這點我也挺有感觸。因為時代原因,我們不在大家族的環(huán)境中生活,所以也就不懂得如何更好的扮演家庭中的角色,現在在書院,與不同年齡段的同學生活在一起,就會遇到這種困擾。所以從團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重要,在現在的生活中就可以開始學習如何去做更好的哥哥。
袁老師還講到我們可以提前到社會中去磨練。比如放假的時候打臨時工,送送外賣,去體驗體驗現在打工人的心境,同時也可以借此機會運用自己的所學,在學習以外體驗生活的艱辛。
與袁老師的交流時間有限
大家的收獲各不相同
但心中的都有著幾分意猶未盡
也都期待著下一次與袁老師的再次會見
再次感謝袁老師為我們答疑解惑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顧遷】楊復《祭禮》與“通禮”學術傳統(tǒng)
【下一篇】朱子門人黃榦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