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柯小剛作者簡介:柯小剛,男,西歷一九七三年生,湖北大冶人,字如之,號無竟寓,北京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創(chuàng)建道里書院、同濟復興古典書院,著有《海德格爾與黑格爾時間思想比較研究》《在茲:錯位中的天命發(fā)生》《思想的起興》《道學導論(外篇)》《古典文教的現(xiàn)代新命》《心術與筆法:虞世南筆髓論注及書畫講稿》《生命的默化:當代社會的古典教育》等,編有《儒學與古典學評論(第一輯)》《詩經、詩教與中西古典詩學》等,譯有《黑格爾:之前與之后》《尼各馬可倫理學義疏》等。 |
“為學日益”與“為道日損”并不矛盾:西政輔仁讀書會無竟寓答問之五
作者:柯小剛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道里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三月廿三日辛巳
耶穌2016年4月29日
這是2015年11月29日在重慶與西南政法大學輔仁讀書會同學的座談交流錄音整理第五部分,繼續(xù)談加法和減法的關系,算是昨天發(fā)的“修”、“養(yǎng)”關系問題的延續(xù)。這個話題似乎是很多同學的共同關懷。后面還將談到靜坐方法、治學建議,也是這一話題的延續(xù)。今天配圖選了近日畫的兩幅竹子,一幅茂密蔥郁(文中配圖),取“為學日益”之象;一幅疏朗簡淡(封面及文末),取“為道日損”之意。不揣固陋,貽笑大方,請讀者諸君留言指正(文章底部可留言)。無竟寓謹識。
“為學日益”與“為道日損”并不矛盾:西政輔仁讀書會無竟寓答問之五
梁創(chuàng)飛:聽老師的談話,內心很感慨。我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師剛才談到在偏僻的地方讀書,反而有助于打下比較扎實的功底。您所說的功底,是不是建立在我們學的內容比較少的前提下?在博與專上,我們應該怎么選擇?
柯小剛:這涉及剛才談到的“工夫”二字。要看時間。在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要求。當你沒什么學問的時候,去求博,求為學,可以做加法為主。學問相對廣博了,覺得自己心性不厚,性情太薄,跟不上知識的長進,就要重視修養(yǎng)。在現(xiàn)代的各種學術場合,我們看到有太多的學者都是知識太多,修養(yǎng)太少。他們整個人的氣都是薄的、惶惑不定的,神氣是散的。這種“廣博學問”往往需要一種比較散的氣來把它帶出來,東一句,西一句,十分鐘的話可以涉及十個人,二十本書。我們會覺得這整個的“學問”都是浮躁的,但他真的讀了很多書。針對這樣的狀況,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因為他有東西可以損,而且確實需要損啊。
但是,如果我們還沒讀什么書,那損什么呢?沒有東西可損嘛。沒有東西可以損,那就先“為學日益”。這也是《易經》里損、益二卦或者孔子文質相復之意。如果質過了,“質勝文則野”的時候,就要學文,以文救質。如果文過了,“文勝質則史”,那就要以質救文,所謂“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所以在孔子那里不是單向度的或文或質關系,而是雙向動態(tài)調節(jié)的文質相復關系。在“文質彬彬”的修養(yǎng)學問中,“為學”和“為道”不是簡單的對立關系,“日益”和“日損”也不是二擇一的關系,而都是相反相成、相復相救的雙向動態(tài)關系。它們之間有張力,但卻是一種健康的相互依存、相互幫助(相救)的關系。老子的講法很有意義,特別是對學者來說非常有針對性。但他講得不夠遠,沒有孔子講得透。因為老子把“為學”和“為道”、“損”和“益”對立起來了。所以,孔子可能老子更深于《易》學。
梁創(chuàng)飛:那就是在我們目前這個階段,最好是先“博”,而不是“?!??
柯小剛:很難說完全如此。只是你現(xiàn)在想專都專不了。你目前能做的可能更多是去多看、多讀、多思考。用剛才說過的話題就是“下學而上達”,“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在讀書還比較少的時候陷入一種帶有神秘色彩、宗教體驗式的東西并不好。這樣的例子我見過一些,都不成功,甚至很危險。本來很好的苗子,浪費了讀書的時間,最后沒什么成就,很可惜。這個問題在儒學里其實不矛盾,可以處理得很好,就是工夫修養(yǎng)和讀書的關系問題。讀書本身也是一個工夫修養(yǎng)的事情。
讀好書本身就很養(yǎng)人。經常有學西學的朋友和學生跟我說,想從西學轉到中學,因為他們覺得中學養(yǎng)人,西學不養(yǎng)人。其實西學也要看讀什么、怎么讀,讀得對路同樣養(yǎng)人。至于中國學問,無論儒釋道、漢學宋學,無論四書還是五經,都是養(yǎng)人的。有的朋友認為只有四書才是養(yǎng)人的,能促進工夫修養(yǎng)的,而五經太多,看得累,讓人逐物而不知返。這種見解似乎還蠻流行,其實是沒有真正讀進去?!对姟贰稌贰抖Y》《易》《春秋》多嗎?子曰:“多乎哉?不多也?!笨鬃泳褪且粋€博學多能的人。
這里也涉及一開始講的勇敢問題。前面我講的是立志的勇氣,要敢于探索和追求有意義的生活方式。現(xiàn)在則涉及一種面向知識的勇敢:勇于求知,不要怕。有一種所謂的“心性修養(yǎng)”是害怕知識的,或者說有一種所謂的“工夫修養(yǎng)”是不讀書的、不敢讀書的,不敢讀古文,也不敢讀希臘文,不敢讀《尚書》,也不敢讀荷馬史詩,不敢研究現(xiàn)代革命史,也不敢了解美國憲政。為什么呢?因為一旦試著去讀書、了解,他的“工夫修養(yǎng)”就完蛋了。那叫什么工夫修養(yǎng)呢?那么弱的東西配不上工夫修養(yǎng)的名稱。對這樣的同學,我會告訴他,不要侮辱工夫修養(yǎng)好不好?如果“工夫修養(yǎng)”是那么脆弱,我覺得這個人沒有工夫,也沒有修養(yǎng)。
當然,話說回來,這還不是目前學生和學者的主要問題。現(xiàn)在更主要的問題恰恰是反過來,缺乏知識反省的勇氣,或追求生命學問的勇氣、修養(yǎng)自己的勇氣。我見過那么多博學的人,一個個神氣都是散的,性情是浮躁的,一點工夫修養(yǎng)都沒有。有的人雖然沒有下定決心要去過一種修養(yǎng)的生活,但還有羨慕,會試著學學打坐,寫寫書法,彈彈琴,這都是好的。但有的呢,尤其是一些所謂“學者”(今天的“學者”按古典標準不過是知識工匠),卻只會嘲笑我們迂腐,甚至罵我們腐朽、反動,至少是落后。對于這種被現(xiàn)代性偏見洗過腦的人,誰也幫不了他。??峦ㄟ^古典閱讀得出的“關心你自己”的哲學箴言,對于這種人是沒有用的。他既然自己都不關心自己,別人也沒法幫他。
我今天中午就聽到一種批評:一個很好的學者批評我學書畫是玩物喪志。我的學生中也有這樣批評我的。他們覺得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做大學問,不要寫字畫畫,那是小道。這樣的提醒,我非常感動。但是我告訴他們,“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當然,“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如果我們用體道的心去玩,那書畫藝術就不是一個風花雪月、附庸風雅的事情,更不是玩物喪志的事情,也不是那種浪漫主義或者小清新的消遣,更不是一種可資炫耀的技術。如果你把它作為一種體道之具,那么書法呀,繪畫呀,靜坐呀,琴蕭呀,跟讀書解經做學問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
我覺得孔子就是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鬃涌刹幌窠裉斓膶W者那樣天天都在寫論文。他弦歌不輟,每天都有很多時間在彈琴唱歌,還要習禮。讀書做學問并沒有占據(jù)他生活的全部。但他又不像老子那樣排斥知識,排斥學問。他是個好學的人,也是個好玩的人。學和玩都是道具(體道之具)。我們可以多讀讀《史記》里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還有諸子書中關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記載,相見其為人。從活生生的圣賢例子里,我們可以學習怎樣做學問、怎樣做工夫修養(yǎng),以及怎樣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
(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