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景耀作者簡介:周景耀,男,西元1981年生,安徽潁上人,清華大學文學博士。現(xiàn)任職于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致力于詩學、儒學與跨文化研究。 |
這杯南宋“金瀾酒”里的詩情與歷史
作者:周景耀
來源:《中國藝術(shù)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初八日乙卯
耶穌2018年3月24日
活躍于南宋紹興年間政壇上的周麟之,其仕途隨著一首《金瀾酒》詩達到頂峰,而這杯“酒”也為其政治生命的終結(jié)埋下伏筆。
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九月庚子日,皇太后韋氏崩于慈寧宮。九月癸卯日,時為翰林學士的周麟之被派往大金告知韋太后去世的消息。這次出使對能言善辯的周麟之來說比較成功,據(jù)《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編年要錄》等文獻記載,當時金主完顏亮“愛之”,“喜其辨利,錫赍加厚”,“密賜”金瀾酒三尊,銀魚、牛魚各一盤,尊、盤皆金寶器制成。周氏在《海陵集》中的自述與此稍異,金主“傳旨”賜金瀾酒二瓶,銀魚、牛魚各二盤?!懊苜n”與“傳旨”,一暗一明,值得玩味。周氏以詩記之,曰《金瀾酒》:
金瀾酒,皓月委波光入酒。冰壺避暑壓瓊艘,火高敵寒揮玉斗。
追歡長是秉燭游,日高未放傳杯手。生平飲血狐兔場,釀糜為酒氈為裳。
猶存故事設茶食,金剛大鐲胡麻香。五辛盈柈雁粉黑,豈解玉食羅云漿?
南使來時北風冽,冰山峨峨千里雪。休嗟虜酒不醉人,別有班觴下層闕。
或言此酒名金瀾,金數(shù)欲盡天意闌。醉魂未醒盞未覆,會看骨肉爭相殘。
一雙寶榼云龍翥,明日辭朝倒壺去。旨留余瀝酹亡胡,帝鄉(xiāng)自有薔薇露。
頗具詩意的酒名“金瀾”,因以金器盛酒,其狀若金波流動,亦如月光穆穆之貌,故有“皓月委波光入酒”之形容,實在惹人垂涎。據(jù)周氏詩下自注,此酒甚清冽,似乎度數(shù)不低。若金瀾酒為“釀糜”而成,則不堪入口了,因為據(jù)云“女真人多釀糜為酒,醉則殺人”,駭人聽聞。周麟之似乎難以忍受詩中所述金人飲食習慣,如“五辛盈柈雁粉黑”句,寫金人飲食以雁粉為貴,以木盤貯之,其汁黑色,又以生蔥、蒜、韭等置其上,周氏云:“臭不可近?!憋嬍橙绱?,自然和詩中“玉食羅云漿”的講究與雅致相距甚遠,而周氏似含嘲諷的口氣,雖由飲食差異引發(fā),何嘗不是一種文明優(yōu)越感的昭示。這種優(yōu)越感既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比對,也是“夷夏之辨”觀念的體現(xiàn)——飲食上的文野之別實為夷夏之分的緣起。此觀念自“靖康之變”后日益在宋人的思想與情感世界中深化,某種意義上成為寄寓屈辱感的一種言說方式。詩中稱金為“虜”為“胡”即是對金進行“夷”身份的定位,與之相反,宋則是文明正統(tǒng)的象征。這種深具文明等級意識的“另眼相看”,成為南渡后思想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人對此的書寫可謂濃墨重彩,使金詩尤其如此。置身此時代氛圍中的周麟之,向往與謳贊的自然是為華夏禮樂文明潤澤的“帝鄉(xiāng)”名酒“薔薇露”,而非金瀾酒。
因懷有“另眼相看”的復雜情緒,金瀾酒脫離其固有屬性,不再純粹是酒,而被賦予某種不宜直言的政治性。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認為金瀾酒實得名于燕京山名,并無深意,周氏卻說“或言此酒名金瀾,金數(shù)欲盡天意闌”,意謂“金運其將闌也”,詩與酒成為詛咒國運興衰的武器,與政治休戚與共。事實上,在中國古典詩文中,詩酒唱和從來不是封閉的抽象抒情,向天地萬物敞開是其一貫之命意所在,介入政治與歷史是其重要的精神向度,即便是漁樵閑話,亦是政治的、禮樂的,不與人世相隔絕?!督馂懢啤肥恰吨性裰{》組詩的第一首,其他幾首亦暗藏讖語。亡金復仇雪恥之情,克復中原還我山河之意,昭昭可見。鑒于此,對金瀾酒的最好安排就是“旨留余瀝酹亡胡”了,它的政治使命隨著這首詩的結(jié)束也最終完成。周麟之詩中志氣,也許是真誠的,但它并不堅固,在很快來臨的面對第二次出使金國的選擇中得到驗證。
事情是這樣的。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夏四月金主完顏亮欲遷都于汴,周麟之慷慨請行,為金奉表起居稱賀使,賀金主遷都。周麟之尚未出發(fā),金借賀宋高宗生日之際,遣使索淮河、漢水之地,特別指名相關宋臣出使商議此事,同時告知被俘虜?shù)乃螝J宗早先去世的消息。六月周麟之推辭出使,先請后辭,反復如此,朝堂一時嘩然,彈劾隨之而來。七月責受秘書少監(jiān),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其實周氏第一次出使時,已覺察金欲南侵之意,此次遷都意圖更顯清晰,局勢更為緊張,因此他認為“敵意可卜,宜練甲申警,靜以觀變,使不當遣”。面對洶洶而來的彈劾,他一方面數(shù)上奏札請辭各種職務,并請求閑職“在外宮觀差遣”;一方面上疏為自己申辯。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下了他的七條申辯理由。他認為隨著完顏亮奪取金之帝位和秦檜的死去,“紹興和議”的局面漸次崩塌,完顏亮蠢蠢欲動,陳兵邊境,“敗盟必矣”。在此情勢下不必再遣使。具體理由是,其一,針對金之所受與所欲,不知如何應對;其二,和議舊約在前,作為金國新主的完顏亮不守舊約,在禮義上可以譴責他嗎?其三,金遣使指定出使之人(周氏不在名單中),如遣非其人,金主豈不惱怒?其四,在已經(jīng)備戰(zhàn)的情況下再遣使“輸誠”,對方會以為有詐。其五,若對方詰問我方軍政機密,飾詞避之為欺,告知實情為賣國,可謂兩難。其六,既然已經(jīng)決計與之一戰(zhàn),就不必再遣使以“解紛”。其七,朝堂上下皆言用兵復仇恢復中原,若此時屈尊求和,或被國人打死,毫無益處。細究這七條理由,除第三條算是理由外,其余皆庸人自擾膽怯懼怕之詞,盡失《金瀾酒》詩里的熱血與志氣。他不知道,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當不當遣使或派誰出使,而是先請后辭的反復,視承諾如兒戲,忠義何在?難怪高宗大怒。時為左仆射的陳康伯勸他以國事為重,與國共存亡,雖死而不避,麟之不聽,反大罵康伯。
此舉也惹怒了臺諫官,宋代諫官在上書言事監(jiān)察彈劾官員上向來不含糊。右司諫梁仲敏、殿中侍御史杜莘老等人紛紛上疏彈劾之,指認周氏之罪在于“懷奸而避事”,稱他向來如此背公營私,寡廉鮮恥,并羅列出周氏其他“懷奸”之事。諸如結(jié)交小人、貪污腐敗、強占民田、放高利貸、辦公事常挾私意、據(jù)他人古硯古畫為己有、霸占他人義女等等,簡直是罪大惡極。此外,另有兩宗罪也很關鍵。
其一,他們指認周氏“認故相秦檜父子為鄉(xiāng)人”,故其一路高升和攀附秦檜父子有關,當時的政治風向是朝堂上下意欲清洗秦檜黨羽,一旦將其納入秦氏集團,便注定面臨被拋棄的命運。
其二,否定周氏紹興二十九年使金之功。在他出使之前朝堂已議定遺金金繒等物,但周麟之堅持增添數(shù)目而后行,此為不恤國家事體也。出使當日,辭別皇帝,晨出國門,行至日暮,他又偷乘小車回家,與妻孥飲燕,次日方始出城,此可謂“挾奸罔上,止為身謀,不忠有如此者”也。通過諫官們近乎全盤否定的彈劾,可見周氏私心之重、私德之一般。據(jù)此,他們一致進諫對此不忠不義之人,即便不戮之朝堂,也應貶竄遠方,以“昭示人臣慢命不忠之戒”。高宗閱罷臺諫上疏云:“為大臣,臨事辭難,何以率百僚”,遂貶之筠州。
通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的記述,基本可察周麟之事件的全貌,尤其對周氏之所思所想有所了解,其他史書如《三朝北盟會編》《宋史》等的記述一方面過于簡略,對其申辯的七條理由只字不提;一方面對周氏進行微言大義的批評,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即便相對客觀全面的《要錄》亦如此。較早的《中興遺史》即認為周氏出使目的不純,后來的歷史敘述大抵以此為底本,內(nèi)容雖有詳有略,但道德評判的意味卻充斥于各種記述,一個懷揣私心、挾奸避事、不恤國事的“奸臣”形象凸顯出來。這顯然不是一種有意的建構(gòu),更應看作是一種基于道義與“公”“私”觀念的歷史敘述的獨特法則的體現(xiàn),其實質(zhì)彰顯了宋代思想的一個重要面向——對“公”“私”問題的持續(xù)關注與討論。但這決不始于宋代,它一直或隱或顯地存在于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脈絡之中。
這種歷史道德化的述史方式,現(xiàn)代論者以為是在宋代道學“陰影”下產(chǎn)生的歷史建構(gòu),而不知此乃中國史學之固有傳統(tǒng),只是到宋代表現(xiàn)的更為鮮明罷了。亦即,此傳統(tǒng)之精神底色在于追求道義承擔與價值關懷,于歷史記述中寄寓對人物忠奸賢否的評判亦是此傳統(tǒng)的題中應有之義,此正是中國史學之正義所在,即《春秋》寓褒貶、別善惡之謂也——它不僅是一系列事實和知識的堆積,它更著意擔負化民成俗斯文永續(xù)的責任。
就此而言,周麟之的這杯金瀾酒既是他忠義與否的映照,也為歷史作為道義敘述的正當性提供了佐證材料。酒后的詩中情緒終究是想象的政治,經(jīng)不得真刀真槍的驗證,歷史行使它的職權(quán),記下了那些反復的時刻。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余東海】港臺新儒家微論
【下一篇】【余東?!繛槭裁炊x書?(微集)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