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嚴思作者簡介:嚴思,哲學碩士,民間儒者。著有《中庸義疏》(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 |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作者:嚴思
來源:“陽明書院學報”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三十日乙酉
耶穌2016年10月30日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易·系辭上》)
一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韓康伯注曰:“明蓍卦之用,同神知也。蓍定數(shù)于始,于卦為來;卦成象于終,于蓍為往。往來之用相成,猶神知也”。疏不破注,孔穎達疏之曰:“此明蓍卦德同神知,知來藏往也。蓍定數(shù)于始,于卦為來;卦成象于終,于蓍為往。以蓍望卦,則是知卦象將來之事,故言神以知來。以卦望蓍,則是聚于蓍象往去之事,故言知以藏往也”。
孔子曰:“不占而已矣”;“我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也”。《易》在古代本是一部占卜之書,但經過孔子整理注釋以后,面貌煥然一新,以其義理之盡精微而成為六經之首。“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神”與“知”說的正是德性,可是韓康伯、孔穎達注疏“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又回到占卜上來解讀“來”與“往”,且虛說“知”字,背離了孔門讀《易》觀其德義之宗旨。
以終觀始,始為“往”;以始觀終,終為“來”,往、來應該從終、始這個角度來解讀。同一個過程,是“往”還是“來”,只是立說的角度不同?!吨杏埂?5章直接說個終始,“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断缔o》曰“神以知來,知以藏往”,沒有直接點明終始,且分別以“神”與“知”字起頭兩句分說,不似《中庸》合終始而只說一個“誠”。但從義理上看,“神以知來,知以藏往”,正與“誠者物之終始”一句相契合。
二
神以知來,“知”之主語為“神”,那么此“知”不是通常所謂知道、曉得?!爸比纭扒笫迹砸字敝爸?,為天德之知,所謂“明明上天,照臨下土”。天德化育萬物,有個發(fā)端,“知”就體現(xiàn)這個開端,《系辭》所謂“顯諸仁”。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神即是乾,二者只是名稱不同,從萬化之根本處說“乾”,從妙用流行處說“神”。既然以始觀終為“來”,神以知來,不說“始”,開端的意思已經涵攝在其中了??梢?,“乾知大始”與“乾以易知”合在一起,即是“神以知來”。下文又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先”字吃緊,正與乾知大始之“始”呼應。
《系辭》首章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成與終兩字意思接近,當然有時也要稍做區(qū)分,如“無成有終”,“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既然“神以知來”即“乾知大始”,僅從一終一始搭配這個角度考慮,“知以藏往”似乎與“坤作成物”對應。但僅從字面上看,很難把兩句話聯(lián)系在一起。
“知以藏往”與“神以知來”,前后兩個“知”是什么關系?涵義是否相同?從語法上看,前一個“知”作謂語,后一個“知”作主語。但“知”字在《系辭》中義理精微,如“易則易知,易知則有親”,“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在解讀“知以藏往”之前,首先要領會“知”字的涵義,以及乾、坤、知、易之間的關系。
三
《系辭》曰“乾以易知”,此知為天德之知。《中庸》曰“成物,知也”,此知乃性德之知。性德以“知”成物,故“知”即是“道”,此“道”雖是性德之發(fā)用,但又不可須臾離(性)也(猶如《系辭》曰“顯諸仁,藏諸用”)。所以,從“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的高度看,性、知、道三者合一,異名而同實。
再看《系辭》天德之知?!扒笫?,乾以易知”,知而無所知,所謂“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沒有所知,也就沒有能知,“知”與“乾”體用合一。乾以易知,看似“乾”與“易”為二,“易”是“乾”與“知”之間的中介。但《系辭》又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扒敝滦泻恪耙住币灾U,可見,“乾”即“易”。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從字面上看,乾以易知立大始,坤以簡能而成物,似乎乾為“始”而坤為“終”。其實,乾剛健不息,既為“始”,也是“終”,貫通終始。唯有如此,才能說乾恒“易”,《中庸》所謂“其為物不貳”。坤從乾中派生出來,順承乾為“始”,回歸于乾為“終”。所謂坤之成物,不過是坤在終位合于乾而成物,其實是乾作為主體而成物,故曰:“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則易知,所謂易知,決不是簡易直接、容易知道的意思?!耙讋t易知”與“乾以易知”一樣,雖然“乾”即“易”,“易”即“知”,但要表達乾元創(chuàng)生萬物這個意思,從文字表述上必須區(qū)分個主謂而說“乾以易知”。體會“易則易知”這個句式,便知易即易知,進而可得出:“易”即是“知”。簡則易從,“易從”其實是“從易”的倒裝,只是為了與“易則易知”對仗而說“簡則易從”。坤從易而成物,從易即從乾,故坤在終位合于乾而成物。
四
明白了乾坤之間的主從關系,以及神、乾、易、知四者之間的同一性,再來解讀“知以藏往”一句的涵義。以終觀始為“往”,知通乾,“知以藏往”即乾之原始反終。以始觀終為“來”,神也通乾,“神以知來”即乾之終則有始??梢?,在始位與終位都是乾。乾剛健不息、為物不貳,但分一個終始,才有“易”之生生不息、生物不測。乾分終始又貫通終始,終始不貳這層涵義須從神以知來之“知”與知以藏往之“藏”中去體會。神以知來,神無方而顯諸仁也;知以藏往,易無體而藏諸用也(體、用這對范疇正出自《系辭》)。
為什么《系辭》以“知”作為“藏”的主語而言“知以藏往”?首先,即用而言體在用,前一個“知”立大始,正好以“知”字起頭承接“神以知來”,兩句合終始而只說一個“知”。其次,既然是藏諸用,用“知”字比“乾”字更好,乾、乾元更容易被作為一個名詞看待。
子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乾元為萬化之始,但天德又不可為首,乾元為“始”,但此“始”合于“終”才成其為“始”,所謂“終則有始”。如果從外在時間延續(xù)過程上說一個開端,那么這個開端之前一定是虛無,而乾元之“始”不是自外于“終”的一個端點,唯原始反終,“始”才有意義??梢越Y合《中庸》之道與性來領會終、始之間的辯證關系?!吨杏埂吩弧奥市灾^道”,“道”是從性體發(fā)用,“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但“道”此雖“發(fā)”也須臾不離自性,似乎是要實現(xiàn)對立雙方之間的統(tǒng)一。孟子曰:“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潛心體會孟子此言,也有這層意思。
《中庸》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罢\”為物之終,也為物之始,再通過“至誠無息”而表明終始不貳。對比“神以知來,知以藏往”與“誠者物之終始”,從義理上兩句話是相通的,“知”正與“誠”字相對應,且往來對終始,但《中庸》比《系辭》多出一個“物”字。
《中庸》從人道處立言,誠者,性也,從盡己之性到盡人之性、盡物之性,有一個涵養(yǎng)擴充的過程,所謂“成物,知也”。唯有明明德于天下,才能峻極于天而上合天道,故《中庸》以“物”與“誠”相配,誠者,盛德也;物者,大業(yè)也?!断缔o》從天道處立言,天至大無外,無所不包,乾自然涵攝坤,不必再說個“物”。不言廣大,只言恒久,“久”即涵攝“大”,又剛健不息為“久”,故分別站在始位與終位而說“神以知來”與“知以藏往”。
五
《系辭》曰:“神以知來,知以藏往”。莊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断缔o》說個往來,莊子說“不將不迎”;《系辭》說“藏”,莊子說“不藏”;《系辭》說“知”,主動的意味強烈,莊子偏說個“應”??梢姡f子出此言針對性強,直指《系辭》之“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且抬出“至人”來與《系辭》唱反調(在道家的譜系中,圣人之上有至人、真人),兩處唯一相合的就是莊子以“用心若鏡”來對應《系辭》“神以知來”之“神”。
莊子不知“時”,因而不知德性。殊不知不言往來,則無以體現(xiàn)終始,無終始則無以見時與久,必然凌空蹈虛。知以藏往,“知”合感與應而運化不已,藏者,終條理也?!爸迸c“應”,“藏”與“不藏”,從中便可體會出儒道兩家境界之高下?!皯徊亍?,看似逍遙自適,物我兩忘,其實是虛說光景。莊子不知合外內之道也,因而也不知“大”。所謂“勝物而不傷”,與儒家所推崇的“厚德載物”、“富有之謂大業(yè)”更是有云泥之別。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嚴思】生而安行與學而利行
【下一篇】【嚴思】中庸與系辭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