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嚴(yán)思】為什么《大學(xué)》沒有對應(yīng)“格物致知”的傳文?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6-11-18 16:50:16
        標(biāo)簽:
        嚴(yán)思

        作者簡介:嚴(yán)思,哲學(xué)碩士,民間儒者。著有《中庸義疏》(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

        為什么《大學(xué)》沒有對應(yīng)“格物致知”的傳文?

        作者:嚴(yán)思

        來源:常大國學(xué)研究院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十八日癸卯

                  耶穌2016年11月17日



        朱子作《大學(xué)章句》,把《大學(xué)》正文分為經(jīng)、傳兩部分,“經(jīng)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洞髮W(xué)》首章經(jīng)文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案裎铩睘椤洞髮W(xué)》八條目之始,而傳文跳過了“格物致知”而直接開始闡釋“誠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學(xué)》作者沒有對“格物”的內(nèi)涵進(jìn)行界定,以至于后世學(xué)者對“格物”的注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明儒劉蕺山先生曰:“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

         

         

        為什么傳文沒有解釋“格物致知”的文字?朱子認(rèn)為“有闕文”,并根據(jù)程子之意增補傳文:“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而陽明先生認(rèn)為“大學(xué)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格物致知不過是“誠意的工夫”,或者說居敬與窮理只是一事,根本不須增補“格物致知”的傳文。

         

        陽明先生曰:

         

        “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如新本先去窮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蕩蕩,都無著落處,須用添個敬字方才牽扯得向身心上來,然終是沒根源。若須用添個敬字,緣何孔門倒將一個最緊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來補出?正謂以誠意為主,即不須添敬字,所以提出個誠意來說,正是學(xué)問的大頭腦處。于此不察,直所謂毫厘之差,千里之謬”。(《傳習(xí)錄》129條)

         

        《大學(xué)》為初學(xué)入德之門,闡明了古人修身之要,條理清晰,次第分明。但如果不對照《中庸》來研讀《大學(xué)》,后世學(xué)者在理清大人之學(xué)脈絡(luò)層次的同時,又容易陷入支離決裂,從而背離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訓(xùn)誡。

         

         

        大學(xué)》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中庸》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大學(xué)》《中庸》以及《易》《詩》《書》等儒家經(jīng)典均言“終始”而不言“始終”,其中有微言大義。只有領(lǐng)會“誠者物之終始”,才能知性、道之精微,才能把儒家大中至正之道與釋、老以及諸子百家區(qū)分開來。不分終始,就沒有創(chuàng)生而落入虛寂,分終始且終始不貳,則有創(chuàng)生之“時”(日新之謂盛德)與所創(chuàng)生之“物”(富有之謂大業(yè))。例如,《中庸》既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又曰“至誠無息,不息則久”。無息,即須臾不間斷,“終”與“始”為物不貳,才能生物不測。

         

        既要分一下終始,又終始不貳,那么這個“始”就不是自外于“終”的一個絕對的開端,“始”即《易》所謂“終則有始”。為什么儒家經(jīng)典均言“終始”而不言“始終”?“終始”乃“終則有始”,若說“始終”,則由“始”到“終”為一個外化的過程。

         

        “格物”雖然為八條目之“始”,但《大學(xué)》八條目絕對不是八個環(huán)節(jié)首尾相串聯(lián)而成的一根鏈條。陽明先生以“誠意”為大學(xué)之要,把格物致知降低為“誠意”之工夫,正是要把絕對且外在的開端給破除掉,“如新本先去窮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蕩蕩,都無著落處”?!案裎铩弊鳛榘藯l目之“始”乃“終則有始”,即使是向外做功夫,格物致知也是由內(nèi)而外,從性體起用,猶如泉水“盈科而后進(jìn),放乎四海”。陽明先生曰:“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所謂“工夫始有下落”,即格致工夫有“本”,陽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學(xué)》之“致知”,正是此意。

         

         

        陽明先生曰:“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如此注解格物致知,可謂匠心獨具,把格物與齊家、治國、平天下統(tǒng)一起來。在朱子那里,八條目以格物致知為起點,經(jīng)由誠意正心、修身齊家而最終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但在陽明先生看來,格物為“始”,平天下為“終”,但終始不貳,八條目不再是串聯(lián)而成的單向線條,而是一個首尾合一的圓圈,故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

         

        陽明先生其實是以《中庸》“成物,知也”來解《大學(xué)》格物致知。格物即是成物,身、家、國、天下也各是一物,只是有大小之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均是格物功夫,修齊治平即“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如果把《大學(xué)》八條目貫通為一,實現(xiàn)“吾道一以貫之”,既然可以說八條目“只是一個明明德”,理所當(dāng)然也可以說“只是一個格物”。

         

        《中庸》25章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以《中庸》此句來審視《大學(xué)》八條目,可知“正心”為八條目的核心,格致誠正為“成己”,修齊治平為“成物”。

         

        如何才能成物?在《中庸》“知”為性德之對外發(fā)用,展現(xiàn)為成物之道,《中庸》以“知”成物,猶如《系辭》曰“知周乎萬物而道濟(jì)天下”?!洞髮W(xué)》由“正心”而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也是致知功夫,對應(yīng)《中庸》之“成物,知也”,陽明先生所謂“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以“終”觀“始”,則“始”為“終”;以“始”觀“終”,則“終”為“始”。既區(qū)分終始,又終始不貳,猶如《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陰陽不測之謂神”。

         

        “終則有始”的意義在于破除絕對的開端,從“終”生出“始”,體現(xiàn)在《大學(xué)》即是把“格物”與“修齊治平”合二為一,且兩個環(huán)節(jié)統(tǒng)一于“正心”。與“終則有始”相對應(yīng)的是“原始反終”,既然“始”不是自外于“終”的一個絕對的開端,同理,“終”也不自外于“始”,而是“終”合于“始”,如孟子所謂“取之左右逢其原”。“原始反終”體現(xiàn)在《大學(xué)》,則身、家、國、天下均是“心”,黃梨洲所謂“盈天地皆心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均是正心功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一個“動詞+賓語”的邏輯結(jié)構(gòu),修齊治平乃是從心體起用,沒有一點外在性。

         

        《大學(xué)》八條目以“正心”為核心,其實只有一個開合往復(fù),“正”對應(yīng)《中庸》大本之“中”,“心”對應(yīng)“性”。當(dāng)開合出入趨于精微,以至于“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就實現(xiàn)了終始合一,進(jìn)而“身、心、意、知、物只是一件”。

         

        朱子增補“格物致知”的傳文,以“格物”作為八條目的開端,把“始”排斥在“終”之外。陽明先生以“終”觀“始”,“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則格物為成物,致知為致良知。朱子注解《大學(xué)》“修身在正其心”章,對于“心不在焉”以下正好理解顛倒了,從而沒有把“正心”與“修齊治平”內(nèi)外貫通起來。陽明先生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陽明先生從“原始反終”的高度把八條目貫通為一,唯如此,大人之學(xué)才契合萬物一體之仁的境界,所謂“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責(zé)任編輯:柳君